明察秋毫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义】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原意比喻只能看到小处,不能看到大处。现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对很小的事情也能察看得清清楚楚。
【故事】
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怎样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只大谈如何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不解地问道:“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您不忍杀一头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您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来说,杀一头牛和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又说:
“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没见到一车柴草,是因为没有用眼睛去看;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因为您不愿意施恩惠。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