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成语典故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成语典故

郭象

【出处】

《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译义】

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悬河:瀑布。

【故事】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

郭象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常常留心观察,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学识十分渊博,对于各种事情常常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庄学说,并有了深刻的理解。

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学问”的人生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请他做官,参与朝政。郭象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下来,到朝中做了“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立论新颖、条理清楚,讲得深刻、生动,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学识和口才,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