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84:“东道主”,烛之武退敌

“东道主”一词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用来代表主人,根据《左传》的记载,“东道主”的出现,源于一次巧妙的政治谋略。

上回说到,晋文公处理完卫成公的事,马上又把矛头指向了郑国,原因是郑文公虽说在城濮之战后第一时间向晋文公请和,但没过多久,他又暗中派人向楚成王示好,在晋楚两国之间摇摆不定。

原来郑文公有自己的顾虑,在晋文公流亡时,他和卫成公一样都曾将晋文公拒之门外,所以看到晋文公在处理卫成公时手段如此强硬,他担心自己将来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郑文公便又想靠上楚国这棵大树。

然而郑文公没有想到,他的计划很快就晋文公察觉,晋文公联想起当年郑文公对他的无礼,于是决定趁这次机会新账旧账一起算,彻底给郑国一个教训。

在行动之前,晋文认为有必要先试探郑国一番,在公元前630年春天,晋文公派先轸和荀林父各领一支兵马前往郑国边境驻扎,观察郑文公的反应。

先、荀二人带兵奉命在郑国郊外驻扎了五天,不曾见到郑军有任何行动,于是晋文公心里便有了底,但考虑到楚国可能会参与进来,为了稳妥起见,晋文公又给秦穆公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到时候能带兵来支援,正好这时候秦穆公也有向东扩张的意思,郑国又是南北要塞,战略位置险要,所以看到晋文公的信后,秦穆公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当年的9月,晋文公自领中军,先轸为副帅,狐偃为先锋,秦国方面以孟明视为先锋,逢孙、扬孙为副将,几路大军共同向郑国进发。

典故说春秋84:“东道主”,烛之武退敌

郑国的沿途州郡在秦晋两国的军队面前毫无还手之力,才五天的时间,两国部队就已经靠近新郑郊外,晋军将部队驻扎在新郑以西的函陵,秦军驻扎在新郑东面的氾南,两军形成掎角之势,大有吞并郑国之意。

郑文公见此情景,自然是吓得六神无主,急忙召众臣商议,叔詹提议说:“以郑国的实力,根本不是秦晋两国的对手,只能赶快派人去向楚王求助。”

佚之狐摇了摇头说:“敌兵已在眼前,将我城围得水泄不通,怎么可能派人搬救兵,就算出的去,等援军到时,我们只怕也早已成了敌人的刀下之鬼。”

郑文公着急的问:“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佚之狐回答说:“我知道一人,他一定有办法化解眼前的危机。”郑文公听了这话像获得重生一般,赶紧问佚之狐是何人,佚之狐一字一句的说:“老大夫烛之武。”

郑文公在脑子里仔细搜索,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对这个人的印象,但又一想眼下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告诉佚之狐,让他尽快将烛之武带来。

没过多长时间,烛之武奉命来到殿上拜见郑文公,在场的人一看,纷纷感到有些失望,原来这个烛之武不过是个年逾六旬的瘦小老头,走起路来还有些颤颤巍巍,众人心里不觉起疑:“难道就凭此人就能击退敌军。”

郑文公心里当然也有这种疑惑,不过他还是保持着礼貌的对烛之武说:“听说先生才智过人,能解眼前之危,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烛之武并不急于正面回答郑文公的问题,反而用自嘲的语气说道:“主公过奖了,臣当年年富力装之时,尚且不能为国效力,如今垂暮之年,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郑文公明白他这话的意思,但眼下形势危急,自己也不能和他计较,只得好言安慰他说:“过去寡人不识先生之才,将先生埋没于市井,这是寡人的错,但如今情况万分危急,还请先生以大局为重,万勿因寡人而连累城中百姓。”

典故说春秋84:“东道主”,烛之武退敌

旁边的佚之狐和书詹见状也赶忙上来劝说,烛之武当然也绝非不明事理之人,于是稍微停顿片刻,便对郑文公说:“感谢主公错爱,臣姑且试试看,秦晋两国围郑,关键要在秦国那边找到突破,今夜臣就到秦军大营走一趟。”

郑文公点头答应,随即让人赶紧准备吊篮。到了晚上,烛之武就坐在吊篮中被放到城下,然后摸黑来到了秦军寨门之前。

守卫很快发现了烛之武,一看是个陌生人,立即上来盘问,烛之武不慌不忙,对于守卫的提问也一律不予回答,反而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守卫们被他这个举动搞得有点不知所措,也不敢擅自处理,只好向秦穆公汇报,秦穆公得知情况,就让人把烛之武带到他的房中。

等烛之武来了后,秦穆公仔细打量,发现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人虽说身材有些矮小,但是目光有神,眉宇间还透着几分英气,看得出不是个寻常之辈,于是秦穆公和言细语的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坐在我寨门前大哭。”

烛之武回答说:“我是郑国大夫,名叫烛之武,今晚在这里哭,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郑国眼看着就要亡国了。”

秦穆公一听这话心里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平静的说:“郑国要亡国,你该坐在郑国门前哭,可你跑到我秦国这边干什么。”

烛之武回答说:“郑国灭亡之后,紧跟着就是秦国灭亡,我怕我到时候没机会,所以提前坐在这里为明公一哭。”

秦穆公这下真的有些生气了,说话时的语气也明显产生了变化,他问烛之武:“你凭什么说秦国就要灭亡,说出个理由来,要是不能让寡人心服,我就把你的头砍下来给我军祭旗。”

典故说春秋84:“东道主”,烛之武退敌

烛之武稍微向前迈了一步,好让自己里秦穆公更近一些,见秦穆公正在耐心的看着自己,才一字一句的说道:“秦晋大兵压境,郑国灭亡已成定局,如果亡郑有益于明公,我情愿为明公效力,将来或许还能求得您的封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说到这里,烛之武有意停顿了一下,然后又继续说道:“明公也知道,晋国在郑国西面,秦国又在晋国西面,将来拿下郑国之后,秦国必然无法越过晋国而管理郑国,所以郑国的土地早晚都会全部归于晋国,您耗费的自己的兵力,却壮大了别人的实力,这难道不是赔本的买卖?”

秦穆公略微点了点头,对这样的观点表示同意,但同时他也说道:“你说的的确在理,不过我想虽然土地归了晋国,晋侯一定会从其他方面补偿寡人。”

烛之武听了这话,发出一阵意味深长的笑声,停了片刻,才又接着说:“明公的想法也许对吧,但您也别忘了,晋国向来都是言而无信之人,他的两任国君都是借您之力才成为诸侯,可时至今日,您从晋国那里得到了什么,不但什么都没得到,夷吾还一再在边境上曾兵防范秦军,这难道就是您所谓的补偿。”

秦穆公听完这话的确是无言以对,沉默了半晌,才开口问烛之武:“既然这样,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烛之武马上回答说:“依我之见,您不如退兵,将郑国保留下来作为秦国在东面的属国,将来贵国使节往来东方之地,郑国愿尽地主之谊,贵国的一切旅途开销都由郑国承担,这样既不会便宜晋国,也对秦国有利,难道不是个最好的结果?”

秦穆公暗自思忖,秦晋两国的关系的确很微妙,虽然眼下晋文公在位,双方有所缓和,但难保将来不会再次敌对,如果现在灭了郑国,增强了晋国的实力,很可能会给秦国埋下隐患。于是秦穆公回答烛之武说:“先生的提议果然有道理,既然如此,寡人愿意与郑国结盟,并帮助你们确保郑国无恙。”

典故说春秋84:“东道主”,烛之武退敌

烛之武听完向秦穆公深深的行了个大礼,感谢秦穆公做出这样的决定,秦穆公也命令手下取来牛羊等祭祀之物,当场与烛之武歃血盟誓。

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东道主”一词,正式出自这个典故。

第二天一早,秦穆公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带着部队离开了氾南,临走时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两千兵马驻扎在新郑之外,替郑国阻挡晋国。

晋国方面得知秦国退兵十分震怒,特别是狐偃,他当即向晋文公请兵五千追击秦国。晋文公却摆了摆手说:“非秦伯之力,寡人也不会有今天,如果反过来攻打他,那就有失仁义,何况为了区区一点小事,就得罪了我们在西面最大的盟友,这样做很不明智。”

狐偃只好从命,又问晋文公:“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晋文公想了想说:“听说秦伯临走时,留下两千兵马为郑国守城,我们若继续攻打郑国,那就意味着要向秦国开战,所以不能再打,得想个办法利用外交手段,迫使郑国向晋国低头。”

众人不解其意,晋文公对他们说:“看来这个希望就要寄托在公子兰身上了,得赶紧派人去绛邑把公子兰接到这里来。”

狐偃等人这才明白晋文公的用意,纷纷表示赞成。

那么这个公子兰是谁,晋文公为什么会想到他,接下来的事情又会如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