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言而定”出自《左传》,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的博弈对决有很大关系。
上回说到,楚成王不满成得臣的一意孤行,有意将围攻商丘的主力撤回,只给成得臣留下几百人供他调遣,面对这么点兵力,成得臣心里也犯了难,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参将宛春却给他提了一条建议。
宛春对成得臣说:“就凭现在这点人,攻下宋国那是绝无可能,和晋军决战也是痴人说梦,但假如我们能替大王收回曹、卫,那也算大功一件,在大王面前仍可挺直腰杆。”
成得臣以为宛春在跟自己说笑,并没有接他的话。
宛春明白成得臣的心思,又继续说:“宋国被围之后,晋侯虽说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宋国,但到目前为止,他不是攻打曹、卫,就是联合齐、秦,可见晋侯想要极力避免与楚国正面接触,我们正好可以利用他这一点,眼下晋军方面并不知道我们的主力已被大王调走,不如我们摆出和谈的姿态,与晋国方面协商,要求他们把所得土地还给曹、卫二君,恢复他们的宗庙,倘若对方答应,我们就解除宋国之围,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为楚国收回了盟友,曹、卫二君从此也会对将军感恩戴德,同时将军还能名正言顺的撤兵,保留楚军的颜面,这岂不是一举三得?”
成得臣仔细听着宛春的分析,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激动,等宛春说完,成得臣马上表示强烈认可,又问宛春该派谁去做说客最合适。
宛春连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此事事关重大,还是我亲自去最好。”成得臣也认为应该如此,于是命人从军库中取来不少军用物资交给宛春,让他带着物品到曹国去,打着酬军的名义拜访晋文公。
听说成得臣主动派人来和谈,晋文公多少感到些意外,他让人将宛春带至面前,想要看看成得臣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等宛春把他的意思表达清楚之后,晋文公隐隐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没有当场作答,只是将宛春暂时打发到馆驿,宛春走后,晋文公就问在座的先轸、狐偃和赵衰等人对此有何看法。
狐偃的反映最强烈,他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成得臣的不满:“成得臣欺人太甚,竟然想用一个久攻不下的宋国,来交换我们两个已经到手的曹、卫,天底下哪有这等便宜之事?”
狐偃刚一说完,先轸马上反驳他:“子犯先别急着下结论,成得臣的这个提议十分玄妙,我们既不能答应,也不能不答应。”
晋文公和狐偃都感到很疑惑,几乎同时问道:“这是为何?”
先轸向他二人解释道:“主公如果答应,那成得臣就凭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其日后的声望可想而知,将来无论是宋国还是曹卫,都会将复国的恩情记在他的头上,可如果主公不答应,那就表示我们一下灭亡了三个国家,还抛弃了宋国这个盟友,这要是传扬出去,将来还有谁愿意投靠晋国呢?”
先轸这番话所讲到的“楚人一言定三国”,即被后人们引申为成语“一言而定”或者“一言为定”。
晋文公听了先轸的分析,果然觉得成得臣这一招太过阴险,于是就问先轸有没有什么破解之策。先轸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悠悠的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晋文公不解其意,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先轸,先轸继续说:“如今曹伯被囚禁在五鹿,卫侯暂避襄牛,他二人还不知道成得臣的计划,主公可派人去对他们说,您愿意把国家还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做诸侯,但条件是他们必须得和楚国决裂,这样我们不但降服了曹、卫,还能让他们对您心怀感激,又可使成得臣的计划落空,与此同时,主公再将宛春扣押,故意羞辱成得臣,成得臣向来骄躁易怒,得知宛春被抓,他必定引兵来与我军决战,这样宋国之围也不破自解。”
晋文公听完后比之前的成得臣更兴奋了十倍,不住的赞赏先轸,然后他按照先轸的计策,分别写下了两封书信,将先轸的原话又进行了仔细润色,然后派人一封交给曹共公、另一封给卫成公。
曹共公和卫成公看罢书信,得知自己还有机会返国,哪有不答应之理,于是他们当场按照晋文公的意思,给楚成王写信表示要和楚国断绝关系。
晋文公又派人把宛春从馆驿中提出来,直接给他来个五花大绑,把他投入到大牢之中,然后故意派人到楚军之中散播消息,想要以此激怒成得臣。
成得臣自从宛春走后,每天都在焦急等待着宛春带回好消息,谁知事情的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不但宛春被人抓了,曹、卫也突然来信公然和楚国断交,成得臣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对晋文公恨之入骨,嘴里接连发出最难听的咒骂。
骂完之后,成得臣将副将斗越椒和儿子成大心叫来,对他们说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势要和晋文公决一死战。
斗越椒和成大心一看他气得这般模样,知道再说什么都是白费口舌,只好乖乖的按照成得臣的吩咐开始做准备,两天以后,楚军正式从宋国撤军,然后转向曹国方向启程出发。
晋文公自开战以来,一直都想避免和楚国决战,如今成得臣的部队已到眼前,他又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