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险阻”也就是路途艰险、困难重重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最早被用在晋文公身上,其中还包含了楚成王对晋文公的一番评价。
上回说到,晋文公为了救宋,先后将曹、卫两国逼入绝境,那么宋国此时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前面曾经讲过,自从宋国被楚军包围之后,宋成公便第一时间派公孙固到晋国去求救,而晋文公也亲口答应会来支援,宋军得到这一消息后心里就有了底,打起仗来十分卖力,因此成得臣一连苦熬了四个多月,也没能踏入商丘半步。
面对如此顽抗的宋军,成得臣显然没有想到,而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失意的同时,晋文公那里竟然捷报频传,曹、卫两国相继被他收入囊中。
成得臣恼怒之余,也不禁对晋文公用兵的神速感到惊讶,他担心如果再拖延下去,晋军就会围攻过来,与城里的宋军形成合围之势,到那时自己将腹背受敌,因此成得臣下令,将军队分为三班日夜攻城,务必在半月之内进入商丘。
宋军经过这近半年的煎熬,尽管没让成得臣得逞,但他们也几乎要接近极限了,眼看着援军仍不见踪影,楚军攻城又更加急迫,宋成公急的整日坐卧不安,想来想去,他觉得必须赶紧再派人去催促晋文公。
于是宋成公找来了门尹般对他说:“晋侯占领曹、卫以后,不但没能将成得臣吸引过去,反而让我们的情况更加凶险,再这样下去,宋国用不了多久就会亡国,所以你得赶紧再到晋侯那里走一趟,请他务必尽快前来,再晚一步我们就彻底没希望了。”这位叫般的门尹自然也清楚事态的紧急,所以宋成公说完之后,他就立刻动身出发了。
晋文公将占领曹国后,并没有离开那里,所以他这会儿人还在曹国,等般一路飞奔到曹国见了晋文公之后,跪在晋文公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宋国面临的困境添油加醋的讲了一遍,恳请晋文公赶快出兵。
这种大事晋文公当然不能马上表态,因此他仅仅好言安慰了般几句,就将般暂时打发到馆驿休息,等般离开之后,晋文公就与在场众人开起了军事会议。
晋文公问到:“如今曹卫已破,但事情的发展却并没有像我们当初设想的那样,现在如果继续救宋,那就只有和楚国正面交战,若不救,前面的努力将全部白费,我们也会从此失去宋国这个盟友,诸位有什么看法?”
先轸直起身朝晋文公拱了拱手,然后说道:“臣以为宋国必须要救,主公率师救宋,天下皆知,如果就这样半途而废,世人都会认为主公言而无信,惧怕楚国,将来您何以称霸诸侯。”
晋文公觉得先轸的话不是没道理,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于是他又问先轸说:“晋楚同为大国,一旦开战,投入的兵力、财力都会非常巨大,寡人担心齐、秦两国会趁机在这个时候坐收渔翁之利。”
这个问题先轸早已经想到,因此晋文公刚一说完他就马上答到:“臣有一计,可以迫使齐、秦两国与我们联手抗楚。”
晋文公眼里闪着光,赶忙问先轸是何妙计,先轸起身走到晋文公跟前,一边在手里比划着,一边向晋文公分析说:“主公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将我们已经到手的曹、卫转赠给宋国,再让宋国用这两地分别去贿赂齐、秦,然后请求齐、秦在成得臣面前替他们求情,成得臣高傲自大,必然不会应允,这样齐、秦一方面在楚国面前失了面子,另一方面又贪图宋国贿赂,必然会出兵抗楚救宋,这样就可以和我们站在一起。”
晋文公听完赞不绝口,马上又派人叫来了般,将他们商量出来的计划在语言上稍作调整后告诉般说:“宋公往日对寡人有恩,如今宋国有难,寡人决不会坐视不管,但为了确保事情能够顺利,还得烦劳大夫帮一个忙。”
门尹般觉得有些纳闷,就问晋文公是什么忙,晋文公回答说:“晋国之前长期处于内乱,国事严重荒废,如今寡人即位虽然有所改善,但比起楚国还差的很远,所以寡人想问问大夫有没有可能请求齐、秦两国出面,让他们从中调停,免了这场争斗,这样岂不是更好?”
门尹般听完脸上马上呈现出为难之色,结结巴巴的说:“明公也知道,之前在泓水之战时,寡君得罪了齐侯,两国关系已经破裂,恐怕这时候请他们出面可能性不是很大。”
晋文公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用力的挥了挥手说:“这个你不必担心,当初与宋国有矛盾的齐孝公已经病故,接替他的昭潘与寡人还有些私交,寡人会亲自给他写信,而且为了保证你此行能够成功,寡人已经决定,将曹、卫两国的土地交给你,你拿着土地去贿赂齐、秦,就不怕他们不应允。”
门尹般没有想到其中的玄妙,以为晋文公是站在宋国的角度才提出这样的建议,激动的跪下来对晋文公连着磕了好几个头,然后才起身拜别了晋文公,赶回商丘去向宋成公报信。
般将晋文公说给他的话原汁原味的转述给了宋成公,问宋成公对此有何看法,宋成公一听可以拿别人的地来解自己的危难,岂有不答应之理,于是赶紧让般着手办理。
般又提出,齐、秦两国距离太远,为了节省时间,他想请求华老秀与他同行,宋成公马上照准,于是门尹般和华老秀分别带上曹、卫两国的令牌大印,一个往临淄、一个往雍州,去向两位国君表达他们的诉求。
接下来的事情正如先轸所料,齐昭公和秦穆公因贪图中原土地,都痛快的答应愿意为宋国说情,因此门尹般和华老秀很顺利的就完成了任务,然后各自返回了商丘。
在晋文公和宋成公为各自两国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的同时,郢都的楚成王也没有闲着,自从他把成得臣派往宋国以后,日夜都在关注着那里的战事,可如今事情的发展却逐渐出乎他的意料,先是宋国久攻不下,白白损耗了大量的兵力,接着又传来曹、卫相继失守的消息,如今齐、秦两国也参与进来,纷纷来信要求他退兵。
楚成王越来越意识到晋文公这个人能力很不一般,短短三个月就已经让形势发生了扭转,他料定成得臣绝对不是晋文公的对手,因此便产生了撤军的念头。
楚成王亲自率领部队驻扎在申邑郊外,以便随时接应成得臣,接着他又下令驻守申邑的申公叔侯撤出申邑,将申邑还给齐国,以此来向齐国示好。
然后楚成王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成得臣,要求他撤兵,在信里,楚成王用词颇为恳切的对成得臣说:“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仍然能够克服重重磨难,坐上晋国的国君,可见他是有天人相助,像他这种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民情真伪他都能理解,上天赐给他如此长的寿命,又为他剪除掉一个又一个政敌,很明显就是要成就他,《军志》说‘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有德之人不可与之为敌’,如今这三条全都符合重耳,可见晋国不是我们能战胜的,子玉还是退兵吧。”
成语“艰难险阻”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要说楚成王的这一番劝解可以算得上是苦口婆心,而且说的有理有据,就连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和副将斗越椒看了信后都劝觉得有道理,可是成得臣就是不买账,他坚持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打败晋文公,更何况他为了攻打宋国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让他就这样放弃,他实在心有不甘。因此成得臣不顾楚成王的将令,仍然派斗越椒到申邑去向楚成王请战。
楚成王对成得臣的做法非常不满,但考虑到两军阵前,自己作为国君不宜过多指责主帅,所以想想还是决定答应成得臣的要求,但为了楚军的主力不至于被他葬送,楚成王又派令尹子文带着兵符跟随斗越椒一起到成得臣的大营中去,将主力兵马全部调回申邑,只给成得臣留下右军西广、太子卫队以及若敖氏亲兵,总计六百余人供他调遣。
要想凭这些人攻打宋国以及和晋军决战,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成得臣毕竟已经在楚成王面前夸下海口,就这样退兵脸上实在有些挂不住,更何况他也没有合适的退兵理由,真是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成得臣这才意识到什么叫做骑虎难下。
好在他的手下有一个参将名字叫宛春,这个宛春给成得臣出了一个主意,让成得臣又看到了很大的希望,并且当即决定立即执行。
那么宛春到底给成得臣出了个什么主意,到底能不能给予成得臣帮助,晋军方面又会作出如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