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67:“志在四方”,晋文公周游列国

成语“志在四方”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最早出自《左传》,关于它的典故,与晋文公寄居齐国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

上回说到,宋襄公在临死之前,嘱咐自己的儿子王臣要借晋国重耳之力替自己报仇,那么宋襄公为什么会看好重耳呢?

之前讲过,重耳为了躲避晋惠公的追杀,带着手下来到了齐国,本想依靠齐桓公对付晋惠公,谁知齐桓公不久就病死了,齐国又出现了政变,重耳的事情只能被无限期搁置,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从晋国方面又传来一个坏消息。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因病去世,他唯一的儿子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怀公,这个晋怀公不是别人,正是当初泛舟之役后被晋惠公送往秦国做人质的世子圉。

世子圉是晋惠公当初在梁国流亡时,与梁伯的女儿梁嬴所生,据说在世子圉还没出生之前,梁国的太卜招父曾向晋惠公断言:“你的妻子将会为你生下一男一女,男的长的会做奴仆,女的会做婢女。”

晋惠公听信了招父的话,就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圉,果然圉成年之后,来到秦国做了人质,期间还娶了秦国的宗族女子怀嬴为妻。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世子圉发现秦穆公丝毫没有要放了自己的打算,心里很是着急,于是就想带着怀嬴一起逃回晋国。

可怀嬴却对世子圉说:“你是晋国世子,理应回去即位,而我作为秦国之女,当初嫁给你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拴在这里,如果跟你走了,那就等同于叛国,所以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你离开。”

于是世子圉就在怀嬴的帮助下顺利逃回了绛邑,等到晋惠公去世后,他便毫无悬念的继承了君位。

晋怀公上任以后,与他父亲晋惠公一样,都对流亡在外的重耳和追随他的死士十分担心,因此晋怀公马上颁布了一道政令:“凡跟随重耳流亡之人,限期三个月返回,逾期不归者,其留在晋国的亲属将受处罚,亲属明知家中有人流亡而不写信召回的,满门处斩。”

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眼看着期限已到,却没有一人回来,这让晋怀公极为恼火,大夫郤芮向他建议说:“老国舅狐突在国中很有威望,要是他能带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狐偃、狐毛召回,其他人也一定会仿效。”

晋怀公觉得在理,便立即将狐突召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他,谁知狐突听完之后当面回绝了晋怀公的要求,晋怀公勃然大怒,指着狐突威胁到:“寡人这是好意提醒,老国舅如果再执迷不悟,当心性命不保。”

狐突坦然的回答道:“我那两个犬子早就已经是重耳的家臣,自古忠臣无侍二主之礼,现在主公让臣逼着儿子改节,恕臣难以从命。”

典故说春秋67:“志在四方”,晋文公周游列国

晋怀公见他态度坚决,气得怒不可遏,立即招呼左右将狐突推出殿外斩首,并将他的首级悬挂于市井之上,以警示违抗命令之人。

狐突被杀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齐国,狐偃、狐毛兄弟得知后悲痛不已,赵衰赶忙劝阻二人说:“人死不能复生,现在晋侯公然杀害老国舅,摆明了是针对公子,所以眼前最要紧的是赶快帮助公子谋划大事,再晚可就来不及了。”

狐偃用手擦了擦眼泪说:“你觉得该怎么办,我们都听你的。”赵衰于是说:“当初我们来到齐国,本是想借齐国之力复国,但现在看来齐国是指望不上了,我们还是赶紧另投他国。”

狐氏兄弟表示赞同,于是三人决定立即将他们的想法告诉重耳,以便采取行动,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重耳竟然果断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原来重耳自从来到齐国之后,每天过着锦衣玉食、夫唱妇随的生活,逐渐开始变得堕落,满足于现状,早就把复国之事淡忘,一心只想留在齐国终老,所以当他得知赵衰等人又要让他奔波,再次过以前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他当然不肯答应,因此无论赵衰等人怎样劝说,结果都无功而返。

赵衰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尽快让重耳回心转意,于是这一日,赵衰、狐偃、狐毛、魏犨、介子推等人便聚在齐国宫殿旁的一处桑树林下,小声筹划着下一步的对策。

魏犨首先说:“我们背井离乡,跟随公子流亡多年,吃尽了苦头,难道就是为了在这里混日子吗,若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宁愿现在就自杀。”

赵衰也说:“没错,我们决不能任由公子在这里享清福,他要是不肯走,我们抬也得把他抬走。”

狐偃便提议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找个机会将他灌醉,然后趁着他不省人事的时候把他带出齐国,等他酒醒之后就算不同意,也已经无可奈何。”众人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一拍即合,等他们商量完后,便各自散去。

然而狐偃等人没想到,所谓隔墙有耳,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有一个人刚好也在附近,将他们谈话的内容一字不差的听了下来,这个人就是专门为重耳妻子文姜养蚕的婢女。

婢女觉得事关重大,回去后赶紧向文姜做了汇报,文姜对此也非常重视,悄声问婢女说:“当时除了你,还有没有别人在场。”婢女回答说:“没有其他人了。”

文姜又问:“那除我以为,你还把这些话告诉给谁了?”婢女回答:“只有您知道。”文姜点了点头说:“那我就放心了。”接着文姜就叫人给侍女端来了一碗燕窝汤,说是奖励她们告密有功,婢女喝完之后,当场倒地身亡。

处死了婢女,文姜立即派人找来了狐偃并对他说:“你们在桑林中筹划的事情我已经全部知道,不过你放心,告密之人我已经替你杀死,至于重耳的事,我会尽快帮你们完成,你们也要早作准备。”狐偃谢过之后,便赶回去收拾行装了。

当天晚上,文姜在自己房中与重耳共饮,期间文姜尝试着劝说重耳道:“公子身为大国之子,理应胸怀四方之志,岂能甘心在此屈居人心,荒废此生。”

重耳听完后却说:“我在这里衣食无忧,又有贤妻相伴,早就心满意足,何必还要去四处奔波,我情愿和你一起留在齐国过完余生。”

典故说春秋67:“志在四方”,晋文公周游列国

文姜听完后不再说一句话,只是一味地向重耳敬酒,重耳原本就不胜酒力,没喝几杯就已经醉的不省人事,文姜便按照计划派人给狐偃送去书信。

狐偃得到指令后立即带人来到文姜房中将重耳抬进早已备好的马车,然后同赵衰、狐毛等人驾车连夜离开临淄,向着西南方向踏上了征程。

这就是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文姜醉遣重耳”的故事,成语“志在四方”也是出自这段典故。

等到第二天重耳醒来时,已经是在远离齐国的三十里之外了,重耳见狐偃等人合谋戏弄自己,气得随手抄起一把长枪就往狐偃身上刺。

狐偃略一闪身,躲过了一劫,然后赶紧跪在重耳面前说:“我等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公子,如果用我的命能换来公子的前程,我甘愿受死。”

重耳气的咬牙切齿说:“此行若能成功倒还罢了,如若不成,我定要生吃舅父之肉。”狐偃说:“此行若不成,只怕我们都难逃一死,我的肉又腥又臭,哪敢玷污公子的口舌。”

旁边的魏犨也帮腔说:“当日公子出逃,我们舍弃家小,毫不犹豫的跟随公子承受颠沛之苦,就是指望将来能有出头之日,还请公子体谅我们的一片苦心。”

重耳无奈的叹了口气说:“既然事已至此,不管前面是水还是火,我们都得硬着头皮走下去,还望诸位日后能同心协力,共谋大事。”众人听罢赶忙应声附和。

离开齐国之后,重耳一行的第一站是曹国,在曹国发生了一段较为曲折的故事,还由此引发了一场恩怨,在以后的故事中会详细介绍,这里先搁过不提。

离开了曹国,重耳等人继续向南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来到了宋国,此时距离泓水之战过去没多久,宋襄公当时正躺在病床上养伤,对于重耳的贤名他早就有所耳闻,因此得知重耳到来,宋襄公立即派公子目夷以国礼迎接。

等到重耳进城之后,宋襄公为彰显自己的盟主身份,对重耳的一切待遇都按照他当初在齐国时享受的标准,吃穿用度更不在话下,重耳对此感激不已。

然而宋国大夫公孙固却劝重耳说:“公子到此是想要复国,但宋国毕竟是小国,又刚刚吃了败仗,恐怕给您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您的事情非大国难以胜任。”

重耳也觉得公孙固的话在理,因此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带着手下离开了,在他临走时,宋襄公听说当日齐桓公曾赠送给重耳八十匹骏马,于是宋襄公也以八十匹骏马为重耳践行。

典故说春秋67:“志在四方”,晋文公周游列国

之后重耳又来到了郑国,郑文公得知情况后对手下说:“晋、郑两国一向少有往来,而此次重耳出奔又背着叛国的罪名,所以为了避免召来麻烦,最好还是将他拒之门外。”

叔詹劝阻郑文公说:“主公此举不妥,重耳有上天的三助,日必成大业,主公应该对他以礼相待。”郑文公好奇的问:“是哪三助?”

叔詹回答说:“自古同姓不得通婚,凡通婚者子孙必定不会旺盛,重耳却是例外,此乃一助,从重耳出逃后,晋国就终日不得安宁,说明上天有意在为他创造时机,此乃第二助,他出逃数十载,身边之人不离不弃,此乃第三助,有了这三助,足以见得重耳绝非等闲之辈。”

郑文公却满不在乎的说:“纵然有三助,他也是个年逾六旬的老人了,我看他这辈子不会再有什么出息。”

叔詹又提醒说:“主公若执意不肯接纳,那干脆将他杀了,以免留下祸患。”郑文公笑了笑说:“大夫太多虑了,我不接纳他是因为我与他无恩,但我同样跟他无仇,又何必要杀他呢?”于是郑文公不顾叔詹劝阻,派城门官将重耳一行打发走了。

重耳只得继续向南,一月之后,来到了楚国郢都。

楚成王对于重耳的到来极为盛情,不但按国君之礼亲自接见,还以最高规格的酒宴款待重耳,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到位,令重耳受宠若惊,重耳也因此在楚国安顿了下来。

这一日,楚成王与重耳在殿中饮酒,期间楚成王不经意的问起重耳说:“公子穷途来投,寡人有幸能为公子效以微劳,但不知公子将来得志之后,会如何回报寡人?”

重耳回答说:“金银绢帛,贵国都不缺少,奇珍异物,本就是贵国的特产,除此之外,我也不知该用什么来回报明公。”

楚成王面带笑意的说:“如此说来,那就是不报答我了?”重耳想了想说:“若得您相助而返国,将来你我两国万一不幸沙场相见,我愿退避三舍,以求君侯谅解,但三舍之外,恐怕我就更难以从命了。”楚成王听完微微一笑,没有作任何回答。

典故说春秋67:“志在四方”,晋文公周游列国

酒宴过后,成得臣不满的对楚成王说:“重耳好生无礼,大王以礼相待,他却妄言要与楚国交战,此等不义之人,不如早除。”

楚成王却说:“重耳严于律己,即使在流亡之际还保持威严,随行之人也能恪守君臣之礼,可见上天有意要成就他,过去太卜曾预言,唐叔之后将会成为姬姓宗族中最昌盛的一脉,或许重耳就是上天选择的要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寡人绝不能逆天而行。”

成得臣听了这话,也不好再说什么,楚成王则积极为重耳寻找复国的策略。

恰好在此时,秦国大夫公孙枝奉秦穆公之命来拜见楚成王,请求他派人护送重耳前往秦国,原来秦穆公自从得知晋怀公逃跑后,气得大发雷霆,指天发誓说要报此恨,所以当他听说重耳流落在楚国,下定决心要助重耳复国,逼迫晋怀公退位。

楚成王了解情况后,便和重耳商量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公子若从楚国谋事,必须历经万水千山,期间难免会出现变故,而秦国与晋国相邻,大军可朝发夕至,两国又有姻亲,所以公子借秦国之力回国是最合适不过了。”重耳也以为如此,就答应跟随公孙枝去秦国。

等到重耳离开时,楚成王亲自为他送行,并送上车马、绢帛等物无数,作为他路上的开销。重耳千恩万谢,然后就和公孙枝一起出发了,辗转数月之后,一行人终于抵达了秦国境内。

那么重耳到达秦国后,秦穆公会给他提供哪些帮助,重耳最终又能否回到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