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转》,关于它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中。
上回说到,齐桓公得知鲁庄公正在暗中准备攻打齐国的事宜,便决定先发制人,于公元前684年,派鲍叔牙率领大军直奔鲁国长勺而来。
而此时的鲁庄公尽管有伐齐的打算,但听闻齐国大军突然压境,仍然被吓了一跳,于是赶忙命令施伯加紧训练,随时准备与齐军开战。
就在施伯忙的不可开交之时,手下却来向他报告说:“营门之外现有一人,自称有破敌之策,想请大夫引他去面见主公。”
施伯一听有人主动请战,立刻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鲁庄公,鲁庄公当然也高兴不已,便让施伯尽快将那人带来。
等到此人来了之后,鲁庄公见他相貌平平,一身百姓打扮,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但想到眼下已经别无选择,所以还是礼貌的问道:“敢问先生叫什么名字。”
来人回答说:“在下曹刿,是周文王第六个儿子曹叔振铎的后裔,只因家道中落,我的先祖才被迫带着家人从曹国来到鲁国,如今仅靠着种地为生。”
鲁庄公听完说道:“既然是文王后裔,那与寡人也算同宗,只是不知道先生此来有何见教。”
曹刿并没有直接回答鲁庄公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在下想先问主公一个问题,您知道对付敌军最主要的依靠是什么吗?”鲁庄公回答说:“当然是国中的百姓了。”
曹刿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主公过去可曾为百姓们做过什么?”
鲁庄公回答说:“我懂得与百姓分享,在我喝酒吃肉之时,时常会惦记他们,派人送一些酒肉到百姓家中。”曹刿说:“这种做法不过是小恩小惠,还远远不够。”
鲁庄公接着说:“每次祭祀时候我都如实反映国中的情况,不敢有丝毫夸大。”曹刿说道:“这样做虽然能充分展示您对先祖和神灵的敬畏,但百姓却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
最后鲁庄公说:“我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每当他们遇到麻烦时,我都全力相助,在处理百姓纠纷时也能秉公办理,不讲任何私情。”
曹刿听完,向鲁庄公拱手说道:“主公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百姓之福,看来此仗可以一试,臣愿效犬马之劳,随主公一同出征。”
鲁庄公奇怪的问:“先生虽然说了半天,可并没有告诉寡人该如何御敌。”曹刿回答说:“战场之上风云莫测,一切布局都要等战事开始才能做出决定,岂可在此妄言空谈。”
鲁庄公说:“既然如此,那就有劳先生与寡人一同出战。”曹刿点头道:“那是肯定了。”
到了第二天,鲁庄公邀请曹刿与他同乘一辆战车,然后率领三军拔地起程,不一会儿就抵达了长勺。
再说鲍叔牙在营中听哨探说鲁军已经到来,立刻出寨查看,发现鲁军正在距离本寨数十里远的地方严阵以待。
鲍叔牙心中暗想:鲁人走到我军十里之外就止步不前,定是因为乾时之战已经惧怕我军,我当趁此机会一举将其消灭。
于是鲍叔牙立即传令三军擂鼓出击,齐军一哄而上。
鲁庄公看到齐军冲了过来,也打算擂鼓应敌,可曹刿却及时阻止他说:“齐军此刻锐气正盛,我军应避其锋芒,等他三鼓过后再做打算。”接着曹刿下令,等齐军过来时,我军一律保持阵型,只做坚守,有敢妄动之人军法处置。
齐军来到鲁军跟前后,由于鲁军阵型稳固,齐军一时找不到破绽,也就只好退去。等到第二通鼓声响起时,齐军再一次发起冲锋,但情况与之前完全一样,齐军不得不再次撤退,紧接着第三声鼓响,齐军又一次冲了上来,却依旧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就这样来回冲锋了几次之后,齐军逐渐有了倦意,思想上也开始松懈,并且齐军之中也出现了传言,说鲁庄公早已惧怕齐军,根本不敢出来交战。
然而就在此时,曹刿却突然下令擂鼓进军,早已等的不耐烦的鲁军听到鼓声之后,立即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扑向齐军。
由于鲁军来的突然,齐军毫无防备,阵型顷刻之间被鲁军冲散,不少士兵见状便开始逃跑,在中军指挥的鲍叔牙眼看着齐军已经彻底溃败,只得下令撤退。
鲁庄公一见到齐军开始撤退,便立刻下令军队前去追赶,可曹刿却再一次阻止了他,鲁庄公奇怪的问:“齐军已经败走,为什么不乘胜追击。”
曹刿听了并不作答,只是登上战车,远远的朝齐军败走的方向望去,望了很久之后才对鲁庄公肯定的说:“这下主公可以放心的追了。”
鲁庄公也不耽误,立刻下令出击,军队一连追出三十里远,缴获齐军辎重武器无数,鲁国大胜而回。
等二人回到曲阜之后,鲁庄公便迫不及待的向曹刿请教说:“先生果然有过人之处,只是寡人还是有些不明白,在战争刚开始时,先生为何不立即应战,而一定要等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出军?”
曹刿回说:“行军打仗靠的是勇猛,当第一通鼓响时,是军队勇气最佳的时刻,等到第二通鼓时,勇气开始有所减弱,再到第三通鼓,军队的勇气已经基本衰竭,而我军以一鼓战敌军三鼓,相当于用我们勇气最佳战敌军勇气衰竭,自然是必胜无疑。”
鲁庄公接着问道:“那齐军败走之后,先生为什么不马上追赶,而要站在车上观察一番?”
曹刿说:“齐军向来诡计多端,鲍叔牙又善于用兵,我之所以不让主公立即追赶,是担心齐军诈败,故意引诱我军上钩。可我通过观察之后,发现他们败走的车辙印杂乱无序,军旗或立或倒,混乱不堪,这就说明敌军阵型已乱,军心溃散,因此再去追赶必然万无一失。”
鲁庄公听完佩服的说:“先生果真用兵如神,寡人如今能有先生相助,再也无需惧怕齐国的进攻。”于是第二天鲁庄公就正式将曹刿任命为大夫,留在军中任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刿论战”的典故,成语“一鼓作气”也是出自这一典故。
再说齐桓公得知鲍叔牙战败,心里很是埋怨,当面指责他说:“鲁国曾是我军的手下败将,可你如今却败在了他们手上,这让寡人颜面何在。”
鲍叔牙急忙解释说:“战争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前的乾时之战发生在齐国境内,我军熟悉情况,因而容易取胜,可这次在鲁国境内作战,情况正好相反,所以才会失败。”
接着鲍叔牙又说:“齐鲁两国实力相当,要想和鲁国作战,单凭我齐国一人之力还有些不够,臣刚刚得到消息,鲁侯在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后,就开始洋洋自得,很快又派曹刿领兵袭击了宋国,宋公对此十分震怒,主公倒不如趁机联络宋国,共同出兵伐鲁。”
齐桓公便派鲍叔牙为使者前往宋国聘问,此时宋庄公已经病逝,在位的是他儿子公子捷,也就是宋闵公。
宋闵公此刻正在思考如何报复鲁国,鲍叔牙向他说明了来意后,正中宋闵公下怀,于是他对鲍叔牙说:“齐宋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如今齐侯刚上任不久,寡人正打算派人聘问贵国,重修旧好,大夫来的正是时候,此次贵国出兵鲁国,寡人一定鼎力相助。”
于是二人当场约定了出兵日期,然后各自回国准备。到了当年六月,宋国以南宫长万为将,齐国以鲍叔牙为将,两军齐集郎地,大战一触即发。
这次战争,本是一次普通战役,可是却有两件值得一说的事情,一是在这场战役出现了一支名箭,被后来的文学家不断引用;二是这次战争给宋国带来了一场严重的政变。
那么这支名箭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故事,宋国的那场政变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