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51:“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灭虢

“唇亡齿寒”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出自《左传》,其内容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晋国附近的两个小国之间的故事。

上回说到,骊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的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了世子,晋献公也为了巩固奚齐的地位,将其他公子全部赶出了晋国,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晋献公还需要为奚齐解决一个更大的麻烦,这个麻烦就是虢国。

典故说春秋51:“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灭虢

在春秋初期,曾经有两个虢国,分别是东虢和西虢,东虢位于河南荥阳一带,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而西虢则在陕西宝鸡市以东,国君是周文王的另一个弟弟虢仲。

东周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阳,西虢的后裔虢序也随之搬到了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地区,并建都上阳,成为了后来的南虢。

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被迫来到了黄河北岸的山西平陆,形成北虢。

南北两虢隔河相望,名义上虽是两个诸侯国,但其实北虢的实力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弱小,仅仅是依附于南虢的城邑,不具备诸侯实力,因此南北虢国经常被看做是同一个国家。

晋献公之所以对虢国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晋献公即位之初,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后人都曾借助虢国的力量谋反,后来被晋献公驱逐的诸多公子中,也有不少人流亡到了虢国,对晋国造成了威胁,因此晋献公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麻烦,便产生了消灭虢国的想法。

可问题在于,晋国要想伐虢,就必须越过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名叫虞国,同样是周武王初期建立的诸侯国,虞国与虢国虽然都是小国,但两个国家交相呼应、唇齿相依,一旦联合起来,对晋国也是不小的压力。

晋献公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便找来大夫荀息商议,荀息向他献策说:“虢、虞二国为同姓之国,世代交好,两国之间还有攻守同盟,一旦一国有战,另一国必来相助,因此主公若要伐虢,必须先从内部瓦解他们。”

晋献公问荀息说:“两国既然有盟约,岂是能轻易瓦解的?”荀息回答他说:“我听说虞侯生性贪婪,主公若能以重礼相赠,臣再凭借三寸之舌,不怕虞侯不就范。”

晋献公点了点头,继而又问道:“主意倒是不错,可是要送什么东西才能打动他?”荀息说:“金银财宝等平常之物肯定是不行,若要虞侯中计,非屈邑之马和垂棘璧玉不可。”

晋献公听完,马上反对说:“这两样物品都是寡人的珍爱之物,岂可轻易送人。”

典故说春秋51:“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灭虢

荀息不慌不忙的解释说:“财货终究都是身外之物,主公若能凭此二物连灭两国,不是更为划算,再说虞国一旦灭亡,宝马和璧玉迟早还会回到您的手里,您现在这样做,不过相当于把您的物品从一个府库转移到另一个府库而已。”

晋献公恍然大悟,可紧接着又想到一个新的问题:“虞国大夫宫之奇足智多谋,就算我们瞒得过虞侯,难道能瞒得过他吗。”

荀息回答说:“虞侯向来独断专行,而宫之奇又懦弱怕事,因此即便宫之奇能识破我们的计策,虞侯也未必会听他的。”

晋献公听完后终于下定决心,派人将屈邑之马和垂棘碧玉带上殿堂,亲手交给了荀息,荀息拜谢之后,就带着贿礼向虞国出发了。

几日之后,荀息打着出使的名义来到虞国,虞侯在正殿接见了他,荀息见到虞侯后恭敬的说:“晋国和虞国一向交好,过去贵国被冀国所辱时,我主曾多次出兵相助,而如今虢国屡次犯我边境,所以我主希望君侯念在两国交情,也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虞侯坐在高高的椅子上,眼里带着怀疑问道:“虞国羸弱之国,能为晋侯做什么呢?”荀息说:“我主打算攻打虢国,但部队必须要途径贵国,因此我主希望到时候君侯能行个方便。”

虞侯听了之后并不急于回答,旁边的宫之奇赶忙用眼神劝阻他。

荀息见此情景,知道虞侯心里在犹豫,于是不失其时的说:“当然我主也不会让君侯白白出力,为表诚意,我主特意让我将他最珍爱的屈邑良马和垂棘璧玉献给君侯作为谢礼,并且这次出兵虢国所缴获的战利品,也会全部送给虞国。”

屈邑马和垂棘碧玉的名声,虞侯早就有所耳闻,现在看到晋献公竟然将其送给自己,当场便动了心,于是假装没有看到旁边的宫之奇,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

典故说春秋51:“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灭虢

同时虞侯又担心晋国借道之后不按约定将战利品送给虞国,便主动提出,等到晋国出兵之时,他愿意亲自率领一支军队为晋国担任先锋,荀息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于是二人商议好出兵之事,荀息便返回晋国向晋献公复命。

到了公元前658年夏天,里克和荀息按照晋献公的命令,率领军队来到虞国,虞侯也早已备齐人马在城外等候,双方汇合之后,便共同向着虢国进发。

大军行进了数日,抵达了北虢所在的下阳,这里既是通往南虢国的要塞,也是南虢和北虢的宗庙所在。

由于下阳仅仅只是一个城邑,城防和兵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北虢主得知晋军到来,赶忙写信向上阳南虢求援。

然而当时的南虢大军正在桑田与西方的戎军作战,难以抽身,因此晋军将下阳包围还不到五日就顺利攻破城池,北虢由此灭亡。

北虢灭亡之后,其后裔中的一部分后来归顺了晋国,之前讲到的晋国的太卜郭偃就是这其中之一。

占领了下阳城后,荀息立即写信给晋献公,希望能顺势将南虢也一并拿下,晋献公对此却有些拿不定注意,而此时已经归顺晋国的郭偃向他建议说:“虢国灭亡已成定局,可眼下还不到时候,如今虢主刚刚取得桑田之战的胜利,军队士气旺盛,斗志高昂,万一两军交战,胜负可能难以预料,所以我建议此事应该先缓一缓,五年之内,虢国必定亡于晋国之手。”

典故说春秋51:“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灭虢

晋献公听了这话,便拒绝了荀息的提议,将伐虢事情暂时搁置。

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旧事重提,询问郭偃伐虢的时机是否成熟,郭偃经过占卜后回答他说:“虢国的末日已到,主公此次出兵,定能大获全胜。”

得到这样的答复,晋献公马上着手行动,他首先派遣荀息带着厚礼再次前往虞国向虞侯借道,虞侯由于在上一次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因此不假思索的就答应了荀息。

荀息走后,宫之奇劝阻虞侯说:“晋国此次借道,势必要将虢国彻底消灭,而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岂能独存,虢国地处虞国外围,就像是嘴唇护着牙齿一样,牙齿一旦失去了嘴唇的保护,难道还能长久吗。”

虞侯说:“晋国与我国乃同宗之国,难道晋侯会害我不成?”宫之奇提醒他说:“桓叔和庄伯都是晋侯的近亲,如今这两个家族尚且被灭,主公何以能够自保?”

虞侯不等宫之奇说完,便不耐烦的打断说:“寡人既然已经亲口许诺晋使,如果出尔反尔,国家颜面何在,你还是不要再多说了。”

宫之奇看虞侯执迷不悟,只得叹息着走出了殿堂,回到家里,宫之奇便对家人说:“主公贪得无厌,不听劝告,我料定虞国过不了今年腊祭,作为臣子,该做的我已经做到,既然天要灭亡虞国,我也无能为力,我们还是趁早逃命去吧。”说完后宫之奇就让家人赶紧收拾行装,然后一家人出奔到别国去了。

到了当年冬天,里克和荀息率领军队靠近上阳近郊,南虢边境告急,虢公丑收到战报后立即组织军队应敌,但由于近几年来南虢频繁与戎人交战,造成国内严重空虚,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因此两军刚一接触,南虢大军就败下阵来,晋军乘势将上阳重重包围。

荀息本打算下令军队全力攻城,谁知还不等他出手,上阳城门就已经打开,城中的百姓纷纷跑出来向晋军投降。

原来南虢近年来战火不断,虢公丑只得频繁向百姓征税,致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当百姓得知晋军包围上阳后,便不顾城中士兵的阻挡,主动献城向晋国投降。

虢公丑眼看着大势已去,只得换上百姓服装,趁乱离开了虢国,虢国由此灭亡。

里克和荀息带兵进入上阳城后,一面安抚城中百姓,一面对城中的金银财物进行清点,除留下守城必要的粮食绢帛外,其余全部被装上马车,运往晋国方向。

行走了约十日,大军抵达虞国城下,虞侯得知晋军得胜归来,亲自在城中设宴款待里克和荀息。

酒过三巡,荀息向虞侯说:“我曾答应君侯,缴获的战利品一并归虞国所有,如今装有财物的大车就在城外等候,请君侯打开城门,好让我们把财物给您送进来。”

虞侯先前已经尝过不少好处,如今听得荀息这样说,丝毫也不怀疑,立即派人传令守城官吏,将三道城门全部打开,只见一辆辆运着大箱的马车一个跟一个进入城中。

马车缓缓来到虞国殿堂之前停下,虞侯正打算命人将其送往府库,谁知车上的大箱却突然大开,无数手持刀枪的士兵突然冲了出来。

典故说春秋51:“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灭虢

虞国军队毫无防备,任由晋军斩杀,荀息和里克也趁机将虞侯控制住,然后组织军队将虞国城中的各个要塞占领。

虞侯直到这时才明白自己中了荀息的计策,但为时已晚,为了保命,虞侯只得献上自己的大印,带着城中的大小官吏向里克投降。

里克一面让人将虞侯捆裹起来,一面进入虞国的府库找到了屈邑马和垂棘碧玉,然后带着战利品一起返回了绛邑。

晋献公得知二人大获全胜,亲自出城迎接,荀息一见到晋献公,赶忙上前叩拜说:“臣幸不辱使命,当初从主公那里借来的宝物,如今全数归还。”

晋献公看过之后,很是满意的说:“多亏了爱卿妙计,如今寡人兼并两国,宝物也完好无损的回到了我的手里,只是马比当初老了一些。”

这就是晋献公假道灭虢的典故,成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马齿徒增”等都是出自这一典故。

再说荀息将从虢国和虞国的俘虏清点完毕之后,询问晋献公说:“此次出征所得的俘虏过多,久置城中恐生祸乱,还是尽早处理较好。”

晋献公回答说:“不用担心,如今国中有一件喜事,正好可以用到这些物品。”

那么晋献公所说的喜事是什么事,其中有什么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