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43:“予取予求”,一个小人的结局

“予取予求”的成语出自《左传》,意思是任意求取,贪得无厌,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与春秋时楚国的一个专好投机钻营的小人有关。

上回说到,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在召陵结束会盟后,便带着大军开始返回,而陈国的大夫辕涛涂担心军队途经陈国时会增加陈国的负担,于是与郑国大夫申侯商议,想建议齐桓公改走东方水路。

后来在辕涛涂的努力下,齐桓公本已答应,可没过多久却又改变了主意。

问题就出在这位申侯身上,申侯虽为郑国大夫,但却是个贪得无厌的势利小人,他眼见齐国实力强大,就想在齐桓公面前献媚,以求得一番重赏。

典故说春秋43:“予取予求”,一个小人的结局

因此等到辕涛涂离开齐营后,申侯紧跟着就来到齐桓公身边对他说;“如今部队在外多日,早已疲惫不堪,如果冒险深入蛮夷之地而遭到对方伏击,我军必定危在旦夕,辕涛涂为使自己国家免于承担酬军之责,而置大军的安危于不顾,君侯千万不可上当。”

齐桓公听完恍然大悟,立刻拦住了传令官,并下令部队仍经按照原计划,沿陈郑二国返回。

接着齐桓公又命人将辕涛涂带来指责说:“你为一己私利,竟敢公然戏弄寡人,将我三军置于险境,如今若不重罚于你,寡人如何向三军交代。”说完齐桓公便让人将辕涛涂缉拿,等返回临淄后再行惩处。

处理完袁涛涂,齐桓公又派人传话给郑文公,让他将虎牢之地赏赐给申侯,作为对申侯的奖励。郑文公虽不情愿,但碍于齐桓公的威慑,也不敢不从。

之后齐桓公又秘密下令江黄二国在大军经过陈国时攻打陈国,但由于这两位国君敬佩辕涛涂忠勇,因而将这一消息暗中告诉给了陈宣公,陈宣公大为震惊,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绢帛亲自到齐桓公面前请罪。

齐桓公经过一晚上的缓解,此时气已消得大半,现在又见陈侯亲自谢罪,于是就对他说:“寡人一时怒气上头,现在想来,辕涛涂的本意也是忠君爱国,虽然做法欠妥,但也情有可原,既然陈侯亲自为他求情,那此事也就此作罢。”

说罢齐桓公就让人将辕涛涂释放,临走时还将陈宣公所献礼物,分出一半送给了辕涛涂,作为对他的嘉奖。

这件事情到此虽暂告一段落,但辕涛涂对申侯的仇恨就此结下,而很快发生的一件事,就让辕涛涂找到了报仇的机会。

这件事情发生在齐桓公返回临淄之后,在回来的路上齐桓公想到:“蛮荆之地自楚武王僭号以来,不敬天子已近数百年之久,如今寡人不废一兵一卒,迫使楚子归顺朝廷,此等万事之功,岂能不第一时间告知天子。”

因此齐桓公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隰朋,并派他带着楚成王所供苞茅向天子朝觐。隰朋随即领命而去。

等到齐桓公一行回到临淄后半个多月,隰朋就从洛邑返回,齐桓公问他此行有何收获,隰朋回答说:“王室可能会发生内乱。”齐桓公奇怪的问:“你是如何得知?”

隰朋回答说:“当今的太子郑乃是天子原配夫人姜氏所生,姜氏已经病故多年,而天子的宠妃陈妫之子公子带如今很得天子喜爱,臣此次去朝觐,一切礼仪接待之事都由公子带代表天子完成,可见天子已有废立的想法。”

齐桓公听了点头说:“如此看来,爱卿的担忧不无道理。”

隰朋接着说:“主公身为盟主,理应匡扶社稷、正位东宫,如今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主公更该助太子一臂之力。”

齐桓公回答说:“此事寡人已经知悉,你且退下休息,待寡人斟酌之后再作打算。”

隰朋走后,齐桓公就叫来了管仲,将隰朋刚才的一番话告诉给了他,然后询问管仲有何良策。

管仲想了想说:“主公要想巩固太子之位,不如借助诸侯之力,只要您能会同其他诸侯共同推举太子,即使天子有意废立,到时候也孤掌难鸣。”

齐桓公问道:“那该以什么名义联络诸侯?”管仲回答说:“主公刚刚收服蛮楚,不如趁此机会召集诸侯会盟,并邀请太子代表天子来主持,到时候主公领着众人在会盟之上向太子叩拜,如见天子一般,君臣名分既定,任谁也难以再改变。”

齐桓公面带喜色的说:“此计甚好。”说罢便按照管仲的建议,写信给周惠王,将会盟之事告知于他,并请太子前来主持,周惠王心中虽不乐意,但也只有勉强答应。

到了公元前655年五月,齐、鲁、陈、曹等八国诸侯以及太子郑纷纷在齐桓公的邀请下如约来到首止,齐桓公早已命令隰朋在这里建起了临时祭坛。

众人到齐之后,齐桓公先将太子郑请于上座,然后领着众人以君臣之礼向太子下拜,太子本想拒绝,齐桓公却说:“见太子如见天子,岂有不拜之礼。”太子郑只得接受。

典故说春秋43:“予取予求”,一个小人的结局

接着齐桓公转身对众人说:“太子主位东宫已有多年,如今又受到列为的拥戴,为保社稷安稳、天下昌盛,我愿在此与诸公盟誓,日后敢有痴心妄想、阴谋乱政之人,天下诸侯并立讨之。”

在场的鲁僖公、卫文公以及许僖公感念齐桓公过去的定位之恩,所以当即响应,其余人等虽有不情愿的,但也不好明言,于是也都跟随齐桓公发了誓。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洛邑,周惠王得知后大为恼怒,对周公宰孔说:“齐侯如今越来越专权,竟然干涉起寡人的家事,难道寡人要立谁为太子,还需要他点头不成?”

宰孔解释道:“齐侯此举也是为了朝政稳定,还请大王体谅。”

周惠王不满的说:“我看他就是太自以为是,如果再不制约,将来乱政的就是齐国,眼下楚国已经归顺朝廷,何不借助楚国之力牵制齐国。”

宰孔反对说:“齐国向来忠顺朝廷,自太公吕尚开始,就被封为王室近臣,如今楚国得以归顺,也全赖齐侯的功劳,大王岂能弃近臣而附蛮楚?”

周惠王摆手说:“此事我意已决,你休要多言,寡人这就修书一封,你即刻赶赴首止暗中交给郑伯,要他背齐附楚,只要郑伯一走,首止之盟不攻自破。”

宰孔不敢再说下去,只得带着周惠王写好的书信来到首止交给了郑文公。郑文公收到信后大喜过望,立即对大夫孔叔说:“我先君武公、庄公都曾担任天子卿士,称霸一时,谁料子孙不肖,致使国力日衰,如今大王主动授意于我,正是我光复祖业的最佳时机。”

孔叔劝阻说:“齐国为郑而讨伐楚国,如今主公奈何又要背叛齐国。郑国夹在两大强国之间,本就难以自保,如果再失去齐国这个强大的外援,只怕就要大难临头了。”

郑文公说:“我并非要背叛齐国,只是王命在此,我如何能违抗,寡人明日拖言国中有事,与申侯先行离开,你则继续留在此处替寡人周旋其事。”

孔叔看劝阻不住郑文公,只得叹息着答应了,第二天一早郑文公就和申侯一起离开了首止。

齐桓公得知郑文公私自回国大为震怒,正打算禀报太子然后带人去追剿,管仲却建议说:“我看郑伯未必敢和齐国对抗,想来必是天子对于主公拥戴太子一事心存不满,因而暗中授意,天子此举无非就是想扰乱主公的计划,让首止之盟自行瓦解,主公不可中计。”

齐桓公问道:“那依仲父之见该如何应对。”管仲回说:“少了一个郑伯并不影响大局,主公应留在这里继续完成会盟,然后再处理郑国的事情。”

齐桓公点头说到:“仲父所言在理,就这么办。”于是领着诸侯继续完成会盟之事。

再说郑文公回国以后,便将周惠王在信中所说的事情告诉给了申侯,然后让他带着金银绢帛等物立刻出使楚国,商议抗齐之事。

郑文公之所以要派申侯前去,是因为申侯过去曾与楚国有一段很深的渊源,他本是申国的女子所生,公元前688年,申国被楚文王所灭,申侯由此就归顺了楚国。

由于申侯擅长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因此很快就得到楚文王的信任,楚文王对他也是照顾有加,不但给了他不少赏赐,还极力为他谋划退路。

在楚文王临死前,他将申侯叫到跟前,先是送给他了一块玉璧,然后对他说:“我太了解你的性格,你这个人贪得无厌,对财富过分迷恋,我在世时你不断的在我这里索取,我也不怪罪你,但是我死以后,继任的国君未必能容纳你,因此你必须离开楚国投靠他国才能保全性命。”

成语“予取予求”就是来自楚文王对申侯的这一番忠告,其中显示出了申侯的对于财富的贪婪,也解释了他当初出卖辕涛涂而选择向齐桓公告密的原因。

楚文王死了以后,申侯便按照他的劝告来到了郑国,凭借自己溜须拍马的本事,申侯在郑国同样平步青云,受到几任国君的信赖。

而此刻郑文公想要结交楚国,也第一时间想到了申侯,可他没想到自己的命令下达了一个月,申侯却依旧都留在郑国没有出发。

郑文公派人前去询问,得到的回报是申侯此刻正忙着在自己的封邑上修筑宫殿。原来上次首止会盟时,辕涛涂对于申侯出卖自己一事耿耿于怀,就想给他找点麻烦,所以就建议他说:“我听闻先生进言有功,齐侯已经将虎牢赐给了先生,如此好事如果不传扬出去,让天下有识之士都来敬佩先生,岂不是太可惜了。”

申侯问道:“怎样才能传扬。”辕涛涂说:“您只要在虎牢上筑起一座漂亮的宫殿,众人岂不是就能很快了解了。”

申侯听了果然上当,跟随郑文公回国后马上动工修筑宫殿,却把郑文公给他的命令抛在了一边。

而郑文公又几乎是在申侯筑城的同一时间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写到:“申侯其人阴险至极,过去曾为取悦齐侯,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如今又在虎牢之地大修城防,其叛逆之心昭然若揭,明公不可不查。”信上虽为署名,但可以想来一定是辕涛涂所为。

郑文公得到信后,尽管对申侯十分怀疑,但如今与楚国结盟一事要紧,因此郑文公装作毫不知情,催促申侯尽快前往楚国。

典故说春秋43:“予取予求”,一个小人的结局

申侯虽不情愿,但耐不住郑文公再三催促,只好将筑城的事情先放下,按照要求来到了楚国。

到达郢都之后,申侯凭借自己过去的一些旧相识,很快就打通了各个关节,顺利向楚成王献上了厚礼,并代表郑文公传达了请盟的意愿,楚成王欣然答应。

可郑文公想不到他这边刚和楚国结交,那边齐桓公的部队就已经抵达郑国境内,郑文公得知后一面向楚国告急,一面逃往了新密,这里是当初郑文公背叛首止会盟后为躲避联军讨伐而临时筑起的一座城。

可是齐桓公收到线报后,直接领军绕过新郑而将新密团团包围,郑文公无奈只得加派人手前往楚国。

而楚成王收到郑国的告急文书后,虽有意出兵,但又担心齐国势大,便询问子文该如何应对。

子文回答说:“联军人多势众,我军不可贸然进攻,之前齐侯率兵来进犯时,许穆公因连续作战病死于军中,齐侯对此一直心存愧疚,眼下不如发兵许国,逼迫齐侯前去救援,到时郑国之围不解自破。”

楚成王觉得子文的话在理,便亲率大军攻打许国,许僖公赶忙向齐国求助,齐桓公果然移兵许国,楚成王得知郑国之围已解,也就领兵而去。

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3年春天,齐桓公卷土重来,再次将郑国包围,郑文公只得和孔叔商议说:“寡人之前不听爱卿劝告,背叛盟约而去,如今敌兵屡次进犯,国人不堪其扰,爱卿有何办法能化解此事。”

典故说春秋43:“予取予求”,一个小人的结局

孔叔说:“如今事已至此,主公也只有去向齐侯谢罪,就说当初是受了奸人蒙蔽才做出如此不义之举,请求齐侯的谅解。”

郑文公明白,孔叔这是要他找个人来当替罪羊,而他马上就想到了半年前收到的关于申侯的那一封匿名信。

于是郑文公就将申侯找来问道:“大夫的宫殿建的如何了?”申侯不明白郑文公此话的用意,因此不敢作答。

郑文公接着说:“虎牢乃是郑国之地,本应赏给有功之臣,可你却靠着损害郑国利益受封至此,难道心中就不曾有愧。”

申侯辩解说:“这都是齐侯之意。”

郑文公冷冷的说:“既然如此,那寡人就成全你,让你常伴齐侯左右。”说完便让武士将申侯推出殿外斩首。

杀了申侯之后,孔叔就按照郑文公的指示,带着申侯的人头来到齐营向齐桓公请罪,并对齐桓公解释说:“我主之前因受奸人蒙蔽而得罪上国,心里万分悔恨,如今奸人已经伏法,还望上国开恩,我主愿与明公重修旧好。”

齐桓公向来知道孔叔的贤能,如今看在他的面子上,就答应了郑国的请求,只说让孔叔带话给郑文公,要郑文公于秋天来宁母相会,重新商议定位东宫之事,说完后齐桓公就带着军队返回了。

眼看着几个月就过去了,距离宁母相会的日期越来越近,郑文公由于惧怕齐桓公责问,不敢亲自到宁母,于是就派儿子世子华代行。

而让郑文公没想到的是,世子华见了齐桓公后,竟然差点给郑国引来了一场战争。

那么世子华见了齐桓公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太子郑是否顺利登基,他即位之后又会怎样感谢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