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是《诗经》里一首诗,其所描绘的故事原型,来自于春秋时期发生在卫国的一个典故。
上回说到,公子寿在探望母亲时,无意中得知了公子朔要密谋杀死急子的计划,为了使急子免遭劫难,他立刻赶往急子家中准备向他通风报信。
在公子寿到达时,急子正在收拾行装,公子寿见此情景立即上前说道:“父亲如今受到蒙蔽,派你出使齐国,是打算将你在途中暗杀,你千万不可中计,依我看,你离开卫国之后,干脆就直接逃到其他国家去避难,等将来有机会我再派人把你接回来。”
急子听完后非常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竟会如此绝情,可等他逐渐平息之后,却回答公子寿说:“我既然身为人子,就应该时刻遵守孝道,任何时候都不能忤逆父母的意愿,否则就算我离开卫国,又有哪个国家肯收留我呢。”
说完之后急子便继续收拾行李,公子寿看他如此坚决,知道再劝下去也没有用,只好含泪告别了。
第二天一早,急子就去向父亲卫宣公辞别,依旧如同往日一般恭敬,之后便踏上了前往齐国的路程。
等急子来到河边打算登船时,才发现公子寿竟然也驾着一艘船停在旁边,并且已经在船上备好了酒菜等候自己。
公子寿在船舱中看到了岸边的急子,立刻端着酒杯迎出来说:“兄长为守孝道,决然赴死,小弟十分钦佩,因此特意在此摆下酒宴为兄长践行,这可能是我兄弟二人的永诀之酒,还望兄长不要拒绝。”
急子此刻早已被公子寿的行为感动,几步来到公子寿身边激动的说:“我一个将死之人,还能得到贤弟如此挂念,此生还有何求,今日你我二人就喝个痛快。”
说完急子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公子寿赶忙又给他续上,兄弟俩就这么眼含泪花,相对而饮,只是在喝得过程中,急子是开怀畅饮,而公子寿却有所保留。
没过多久,急子便喝得伶仃大醉,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了。公子寿赶忙让身边的随从将急子抬到岸上,并嘱咐他们好好照顾急子,等到急子醒之后就带他逃往别国。而公子寿自己则带着急子的通关文书,驾着渡船往莘野方向去了。
原来当初公子寿在劝说急子失败后,便下定决心要替他送死,于是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先将急子灌醉,然后自己假扮急子前往齐国。
几天之后,埋伏在莘野的强盗远远看见从卫国方向游来一支渡船,上面插着代表卫国公子的旗帜,于是便一拥而上,将渡船拦了下来。
由于这些人之前并没有见过急子,所以就质问公子寿是何人,公子寿立刻判断出眼前这些强盗就是公子朔的部下,于是坦然回答说:“我是卫国世子急子,奉父亲之命出使齐国。”说完便掏出了急子的文书。
强盗们看了文书,再加上公子寿主动承认,便认定眼前这个人就是急子本人,于是二话不说,挥起长刀就像公子寿头上砍去,公子寿引颈受刀,脸上没有丝毫惧色。
再说急子在岸上醒来之后,发现公子寿和自己的行李都不见了,慌忙询问身边的随从发生了什么事,随从便将公子寿临走时交代的话转告给了急子。
急子听后非常后悔,赶忙驾着公子寿的船往莘野方向驶去,希望能在半道上将公子寿拦下,免得他白白送死。
急子出发后没多久,就看到自己的渡船正朝着卫国方向驶来,急子喜出望外,可定睛一看,却发现船上并没有公子寿,而是一群手执刀斧、凶神恶煞之人。
急子心中疑虑,正想上前询问情况,突然发现公子寿的尸身就摆在船尾的甲板上,急子不由得放声痛哭,然后指着贼人就骂道:“你们这些混帐,主公让你们杀的人是我,我才是急子,为何要害我贤弟。”
贼人们一听又冒出个急子,不由得大吃一惊,为了不让真正的急子漏网,他们决定干脆连眼前这人也一起杀掉,到时候一同带回卫国向主公交差。
于是公子寿和急子二人便双双死在了公子朔的屠刀之下。
这就是“二子乘舟”的典故,后来这一典故被记载在了《诗经》之中加以渲染,并被演绎成了多种戏剧形式。
回到卫国之后,公子朔听完手下的汇报,得知他们竟然阴差阳错,把急子和公子寿二人全都干掉了,不禁大喜过望,立刻跑去向卫宣公报告。
再说卫宣公虽然厌恶急子,但对公子寿却还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公子寿也一直是他心目中继承人的最佳人选,现在忽然得知公子寿已死,心中万分痛苦,再加上年事已高,不久之后便病死了。
卫宣公死后,公子朔便以绝对的优势,于公元前699年即位为君,是为卫惠公。
就在卫惠公上任后不久,郑国就发生了之前讲到的雍纠内乱,接着便有了祭足派人来请求卫惠公护送郑昭公回国即位的事情。
按照卫惠公的想法,郑昭公能够复位,他多少也是出了些力的,本以为昭公上任后定会给他些好处,可是等了很久却不见昭公有任何表示,于是卫惠公心里便产生了埋怨。
而就在此时,卫惠公突然收到宋庄公发来的书信,约他一同讨伐郑昭公,帮助流亡在蔡国的郑厉公复位,那么宋庄公又为何要再一次帮助郑厉公呢?
原来自郑昭公复位之后,大夫高渠弥就寝食难安,因为郑昭公原本就不喜欢他,后来祭足受宋国所迫,提议废掉郑昭公时,他又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
因此高渠弥十分担心郑昭公早晚会杀了自己,他便暗中写信给郑厉公,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内应,帮助他回来夺位,同时还给郑厉公送去了大量的黄金财物,作为他在外的活动经费。
而郑厉公受到高渠弥的挑唆后,心中再一次泛起波澜,于是他便化妆成了蔡国的富商,悄悄潜回郑国,来到了栎城境内。
到了栎城之后,郑厉公先以商人身份,结识了栎城大夫檀伯的贴身护卫,取得护卫的信任后,他向护卫表明了身份,然后送给护卫大量黄金,又以封侯拜相作为许诺,唆使侍卫暗杀了檀伯,郑厉公便因此占领了栎城。
然而此事很快就传到了新郑,郑昭公立刻下令祭足加强边境警戒,对郑厉公严加防范,郑厉公考虑到栎城毕竟这是个弱小城邑,缺兵少粮,无法与郑国主力部队抗衡,于是便写信给宋庄公和鲁桓公,请求他们出兵相助。
鲁桓公原本就与郑厉公关系密切,而宋庄公尽管之前与郑厉公发生了矛盾,但此次郑厉公在信中表示如果能回国复位,不但之前承诺的贡品如数奉上,同时还愿割郑国三城作为谢礼。
宋庄公看完信后又起了贪念,所以便写信给蔡、卫两国,约他们一同伐郑。
到了公元前696年春,四路大军便一同向着郑国进发,祭足在国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亲自率领大军,与大将傅瑕共同出兵拒敌,双方在大陵相遇。
由于之前栎城被郑厉公占领,祭足为了以防万一,已经提前加强了边境上的防御,并且祭足和傅瑕又善于用兵,因此联军方面虽然兵多将广,却一时难以取胜,再加上天气逐渐炎热,不利于作战,联军只得暂且退兵。
可卫惠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返回卫国的途中,竟然收到了国内传来的消息,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趁他外出期间发动了政变,他的国君之位已经被罢免。
原来自从卫惠公派人杀了急子和公子寿之后,作为二人老师的左右二公子便对卫惠公怀恨在心,一直都在暗中寻找机会废掉卫惠公。
等到卫惠公受宋庄公之邀带兵去讨伐郑国时,左公子洩便找到右公子职对他说:“如今主公外出,国内空虚,正是我们成大事的最佳时机。”
右公子职问道:“我也正有此意,可是应该立谁合适?”公子洩答道:“先君遗留下的子嗣中,公子黔牟是前任世子急子的亲弟弟,由他即位名正言顺,必定能使国人臣服。”
公子职点头同意,于是一切商定之后,左公子洩先是找到了黔牟,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于他,黔牟自然十分乐意。
接着二人分头行事,左公子洩向国人宣称卫惠公已经死在了讨伐郑国的路上,然后领着众人拥护黔牟继位,而右公子职则带兵赶赴卫国边境,阻挡卫惠公回国。
卫惠公得知这一情况后,考虑到自己的军队刚刚经历过战争,很难与公子职对抗,因而只得先外出避难,由于他的母亲宣姜是齐襄公的姐姐,所以他便来到齐国,希望借助齐国力量帮自己复位。
再说郑国这边,祭足由于担心四国军队卷土重来,所以一直在大陵坚守,直到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卫惠公已经出逃,他才放心下来,于是便留下傅瑕继续坚守,他则带领少数随从返回新郑。
可祭足回到新郑后才知道,郑国竟然也发生了政变,原来高渠弥看到郑厉公回来复位的希望渺茫,他又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就想到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与高渠弥关系十分密切的公子亹,公子亹也是郑庄公的儿子,郑昭公和郑厉公都是他的哥哥。在高渠弥想来,自己如果能废掉郑昭公而立公子亹,不仅性命无忧,日后还能成为郑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于是高渠弥便与公子亹暗中联络,到了公元前695年十二月,郑昭公外出狩猎,高渠弥悄悄带着人马紧随其后,等到了野外无人之处时,高渠弥便将郑昭公射杀,公子亹因此而继承了君位。
等到祭足回国之后,公子亹仍旧授予祭足大夫之职,并委以重任,祭足看到郑昭公已死,自己又无力回天,只得向公子亹屈服了。
郑、卫两国先后都发生了政变,而有一个人却在不久之后利用他们的政变大做文章,这个人就是齐国的齐襄公,齐襄公之所以会这么做,又与一个女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齐襄公是何时即位,他是怎样一个人,上面提到的女人与他又是什么关系,为何齐襄公会甘于为她付出。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