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相”是记载在《史记》里的典故,故事的内容是管仲在临终之前为齐桓公做的最后一番谋划。
上回说到,重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临淄,齐桓公盛情的接待了他,并亲口答应会帮助他返回晋国。
可谁知没过多久,齐国却发生了一件让齐桓公无比心烦的事情,直接导致重耳的复国希望被无限期搁置。
这件事情就是齐桓公最信赖丞相管仲突然得了重病,而且已经到了濒危之际,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
自从管仲得到隰朋推荐出任相国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他的努力之下,齐国一步步的走向强盛,并成为了诸侯的领袖。
因此当齐桓公得知管仲的病情后,急忙派人四处寻找良医名药,下决心要将管仲医好,然而事与愿违,尽管大夫们尝试了各种办法,管仲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他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齐桓公见此情景,知道管仲已经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开始考虑管仲的后事,尤其是在管仲死后,谁可以接替相国一职。
这一天,齐桓公再次来到了管仲家里探望他,说了几句关心的话后,齐桓公转入正题,询问管仲接班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管仲也已经考虑了很久,但却同样拿不定主意,他回答说:“如果宁戚还活着,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只可惜他已经先我而去。”
齐桓公点头说:“是啊,寡人也很痛惜宁戚。”顿了一顿,齐桓公接着说:“仲父觉得鲍叔牙怎么样?”
问完这一番话,齐桓公心想,管仲与鲍叔牙情同手足,鲍叔牙又是管仲的恩人,管仲一定会赞成,谁知管仲却回答说:“鲍叔牙虽然品德高尚,但他性格刚毅、不知变通,不适合担任宰相。”
齐桓公又问:“那隰朋如何?”管仲回答说:“隰朋做事谨慎、公而忘私,是个不错的人选,只可惜他年事已高,怕也不能辅佐主公太久。”
齐桓公深表赞同的说:“的确如此,那隰朋百年之后,寡人是否可在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人中选择一人呢?”
听了这话,管仲当即变了脸色,义正言辞的对齐桓公说:“臣知道主公一定会提到这三人,但臣必须告诫主公,他们三个不但不可以为相,主公还必须远离他们,否则齐国的万世基业将毁于一旦。”
那么这三人到底什么来头,竟会让管仲如此厌恶。
首先说易牙,他是齐桓公身边的一名厨子,在烹饪方面颇有造诣,据说他是我国第一个使用调和之术烧菜的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开私人餐馆的人,在他的带领下,齐国出现了独具特色的风味菜,后来鲁菜系的形成也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易牙擅长厨艺,因此深得齐桓公的喜爱,而易牙对齐桓公也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有一次,齐桓公在用餐之后无意中说起自己遍尝人间美味,却唯独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这本是无心之语,谁知第二天易牙就端着一碗蒸肉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品尝过后觉得鲜美异常,于是就问这是什么肉,易牙满脸自豪的说:“这是臣刚满四岁的儿子,因主公昨天说想要品尝人肉,所以臣就杀了犬子献给主公。”齐桓公听了这话虽然有些不是滋味,但也因此对易牙更加信赖。
而开方本是卫懿公的庶子,早年从客商口中听说了齐国的昌盛,就索性放弃了自己的公子身份,心甘情愿的来到了齐国侍奉齐桓公,并且一住就是十五年,就连北狄灭亡卫国,卫懿公战死沙场,开方也没有回国为父亲奔丧。
至于竖刁,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成年之后,不知用了什么手段,顺利的当上了齐国的内侍总管,负责伺候齐桓公和妃嫔们的饮食起居。
然而作为内侍,竖刁常年生活在后宫,难免受人猜忌,因此他为了向齐桓公表达忠心,便自行阉割,让齐桓公对他彻底放心,竖刁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宦官,在某些史料中被看成是宦官的祖师爷。
齐桓公见管仲如此反对三人,就问他说:“他们为了让寡人高兴,宁可舍弃自己的骨肉甚至身体,难道还不值得寡人信任。”
管仲回答说:“爱身体、爱父母、爱子女,这本是人之常情,而他们却宁愿舍弃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来讨好主公,这只能说明他们渴望从主公这里得到更多。”
齐桓公好奇的问:“可他们从未向寡人提过任何要求。”
管仲回答说:“那是因为朝中有臣和鲍叔牙等人在牵制他们,所以他们不敢过于张扬,等我们都相继离世之后,这一干人等必定为祸,所以我死之后,主公务必要将他们全部驱逐,永不录用,否则主公一手创建的霸业必然被他们葬送。”
齐桓公尽管从心里舍不得这三人,但他长期养成的对管仲言听计从的习惯,还是让他坚定的说:“仲父放心,寡人一定按你说的做。”听到这样的回答,管仲才欣慰的闭上了眼睛。
这就是著名的“管仲论相”典故,也是管仲生前为齐桓公提出的最后一次建议。
又过了两月,也就是公元前645年夏天,管仲在家中病故,享年72岁。
齐桓公得知管仲的死讯后失声痛哭,亲自赶到管仲家里为他送行,并指示在场的鲍叔牙说:“仲父的葬礼一定要办的隆重,用品规格一律从厚,要让仲父风光的安息。”鲍叔牙尽管觉得有些不妥,但仍旧一一照做了。
处理完管仲的丧事,齐桓公便按照管仲的建议,任命隰朋为相国,然而正如管仲所料,隰朋上任还不满一个月也因病去世。
隰朋死后,齐桓公经过对比,觉得国中只剩下鲍叔牙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鲍叔牙。
鲍叔牙听了之后却推辞说:“臣并非相国之才,如果舔居相位,可能会让主公失望。”
齐桓公却坚持说:“爱卿不必过谦,你的能力国人有目共睹,现在除了你,再没有人比你更适合了。”
鲍叔牙想了想说:“承蒙主公信任,但恕臣无礼,主公必须答应臣一个要求,臣才敢于受命。”
那么鲍叔牙所说的要求是什么,齐桓公能否答应,之后齐国又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