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11:“冒天下之大不韪”,鲁莽的代价

“冒天下只打不韪”成语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息国发动的一场不自量力的战争。

上次说到,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在齐国和鲁两国的帮助下,终于拿下了他觊觎已久的许国,而就在他打算派使者向齐鲁、二侯致谢时,却从国内的流言中听到了一个让他很不愉快的消息。

这个消息来自于郑国附近的息国。息国是姬姓诸侯国,爵位为侯爵,地址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息县一带,在郑国的东南方向,两国虽然临近,但也素来无冤无仇,互不侵扰。

可是在息侯得知郑国吞并许国的消息后,这种宁静就被打破了。

典故说春秋11:“冒天下之大不韪”,鲁莽的代价也许是兔死狐悲,息侯对于庄公消灭许国的做法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他告诉手下人说:“郑伯为人阴险毒辣,仗着自己卿士的身份,到处假借王命行不义之事,前不久刚刚占领了戴国,现在又接连攻下许国和郕国,我们与郑国近在咫尺,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提防他们,当心郑国哪天又把魔爪伸到我们这里来了。”

由于息郑两国经常有商人往来,因此息侯对于庄公的这一番评价很快就传到了庄公的耳朵里,庄公原本就惧怕其他诸侯指责他假借王命、恃强凌弱的事情,现在却听到一个小小的息国竟敢议论自己,心中十分恼火,于是立刻写信指责息侯说:

“许男连年不向天子朝贡,天子对此极为不满,因而让寡人代为讨伐,寡人并没有想要侵占别人领土,如今许国的宗庙还依然保留,公子新臣和许国大夫百里继续管理许国的事务,寡人还派了公孙获前去帮助他们,齐侯和鲁侯都对寡人的做法都表示认同,你怎么敢妄加评论。”

接着庄公又在信里威胁道:“我向天子汇报惩治许国的情况时,天子对贵国连年不贡的行为也颇为恼怒,因此我劝贵国还是管好自己,少插手别人的事情,免得将来社稷不保。”

没想到息侯竟然也是个脾气暴躁、不计后果之人,他在收到庄公的信后,看到庄公竟然如此明目张胆的恐吓自己,立马来了火气,当即决定要亲自率兵讨伐郑国,好好教训一下出言不逊的郑庄公。

典故说春秋11:“冒天下之大不韪”,鲁莽的代价庄公得知息侯亲自引兵来犯,便询问祭足有何退敌之策,祭足则回答说:“主公不必担心,息侯此来,必败无疑。”

“这是为何?”庄公问道。

祭足回答说:“凡是出兵打仗,应该把战争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考虑清楚才可确保万无一失,而息侯却仅仅因为一时之怒就贸然出兵,岂有不败之理,主公只需要让瑕叔盈领兵守住重要关口,臣自有办法退敌。”

几天以后,息国的军队抵达郑国郊外,瑕叔盈按照祭足的指示,严守各个战略要地,却并不与息军正面接触。等到息国的锐气被消耗的差不多时,瑕叔盈就突然下令向息军发起总攻。

由于郑国连年征战,久经沙场,部队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因此总攻发起后不久,息军就在郑国的猛烈攻势之下溃不成军,部队损失惨重,息侯眼看着无法取胜,又担心自己离开太久国中发生内乱,因此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息国。

典故说春秋11:“冒天下之大不韪”,鲁莽的代价息国战败的消息传到齐国后,齐僖公笑着对夷仲年说:“息国之败早已在我预料之中,郑国如今国力昌盛、如日中天,可息侯却逞一时之怒,不考虑德行、不衡量实力、不团结邻国、不明辨是非、也不知道过错在哪里,犯了这五大不韪,竟然还要强行出兵,那不是注定要失败。”

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五大不韪”,总结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成语,同时成语“自不量力”也是出自这一个典故。

郑庄公在解决了息国这一点小麻烦之后,就按照原计划,派使者分别前往鲁国和齐国去聘问。

去齐国的使者很快完成了任务,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可是去鲁国的使者,却给庄公带回了一个让他十分意外的消息。

原来鲁国发生了内乱,公元前712年,鲁国国君鲁隐公被那个掌握鲁国军队的公子翚给杀了。

公子翚为什么要杀鲁隐公呢?这还得从鲁隐公摄政说起。

鲁国先前的国君为鲁惠公,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元妃,元妃死的很早,而且并没有为鲁惠公生下儿子。

鲁惠公还有两个媵妾,所谓媵妾,一般是指正室夫人的陪嫁女子,她们的地位要高于普通的妾,有名分,可以出席正式的场合。

鲁惠公这两个媵妾,一个叫做仲子,是宋武公的女儿,为右媵,另一个叫做声子,为左媵,按照周礼,在选择继承人时,首先考虑夫人的儿子,如果夫人无子,那就选择右媵之子,接着才是左媵。

由于鲁惠公的夫人没有儿子,所以右媵仲子的儿子轨就被立为了储君,但是惠公死的时候,公子轨的年龄太小,因此左媵声子的儿子息,就在大臣的提议之下暂时代替公子轨执掌国事,这便是鲁隐公摄政的原因。

鲁隐公管理鲁国十多年,兢兢业业,赢得满朝上下的一片赞许,而与此同时公子轨也逐渐成年,隐公便有了履行当初诺言,将君位让给公子轨的想法。

可就在此时,公子翚那里却出了问题。这公子翚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他已经掌握了鲁国的兵权,但仍不满足,还希望隐公能够把鲁国的太宰之位也赐给自己。

典故说春秋11:“冒天下之大不韪”,鲁莽的代价可隐公却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禅位,不适宜在插手人事问题,所以就回答公子翚说:“我马上要退休了,不宜再过问这些事,你还是等将来世子即位后再去跟他说吧。”

公子翚以为这是隐公有意在搪塞自己,便说道:“主公如今在位已经十一年,满朝上下都十分拥护,为何还要把位子让给那个黄毛小子,如果主公觉得他碍眼,我这就去把他杀了。”

隐公断然没想到公子翚竟然如此歹毒,他立刻斥责道:“我已经为自己盖好了退休用的行宫,等时机成熟后我立即禅位,你怎么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公子翚看隐公发了火,只得悻悻的退出。可等他回到家里却越想越害怕,万一将来公子轨即位,隐公把自己今天说的话转告给他,那自己岂不是要招来杀身之祸。

公子翚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为了自保,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当晚就跑到公子轨家里,见到公子轨便说:“主公密令我暗中训练武士,打算将你除之而后快,他好长期霸占君位,而我不忍心加害,所以才冒死前来相告。”

公子轨此时还只是个涉世不深的少年,没有经历过官场上的磨练,听到公子翚如此一说,立刻慌了手脚,忙问公子翚自己应该怎么办。

公子翚便说:“您要想自保,如今只有先下手为强。主公早年曾被囚禁在郑国,为了能够逃脱,他每天都要向一个名叫钟巫的神灵祈祷,后来主公果然顺利逃跑,于是就在城外为钟巫立了一个庙,每年冬天都要去那里祭祀。而眼下正是冬天,距离主公祭祀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到时候派人提前埋伏在庙旁,等到主公一到,就将他刺死,然后谎称主公暴病身亡,您再以世子身份即位,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公子轨听后激动的说:“您要是能替我办成这件事,将来太宰之位非您莫属。”

典故说春秋11:“冒天下之大不韪”,鲁莽的代价于是公子翚便按照计划前去准备,到了隐公祭祀的当天,隐公刚刚走入庙中,就被公子翚手下早已等候多时的武士用刀刺死,而公子翚则返回国中,拥护公子轨继承了君位,是为鲁桓公,他本人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太宰之位,这就是公子翚谋逆的整个经过。

郑庄公听完手下的诉说,觉得鲁国的政变是由于其君臣内部之间争权夺利造成的,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庄公便决定不插手鲁国的事情。

于是郑庄公又一次派出使者前往鲁国去聘问,一来祝贺鲁桓公的上任,二来则继续延续两国的友好关系,而鲁桓公大位初定,也十分乐意能有郑国这个强大的外援,于是两国再次修订了盟约。

鲁国的政变,郑庄公可以不管,可不久之后另一个国家也发生了政变,而这一次郑庄公却无法再置身事外,那么发生政变的究竟是哪个国家,它与郑庄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