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恶不悛”形容一个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是出自《左传》的一个成语。关于它的故事,与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和陈桓公有关。
上回说到,郑庄公得知卫国的内乱平息后,便打算出兵教训一下宋国,以报宋国攻取长葛之恨,可是他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大夫祭足的反对。
祭足告诉他:“我们就这样贸然去打宋国,不但不会成功,反而可能会招来麻烦。”
“这是为何?”
“您想啊”,祭足回答说:“当初他们五国来侵犯时,原本是卫国挑的头,可后来宋国却担任了联军的盟主,这是因为宋国的爵位最高,因此可以看出,宋国目前在诸侯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和宋国开战,说不准其他几国害怕和宋国一样遭到报复,又会再次团结起来对付我们,这可对我们十分不利啊。”
“那你说该怎么办?”庄公问道。
祭足回答说:“我认为在咱们打宋国之前,应该先把其他几个有威胁的国家稳住,把宋国孤立起来,然后再进攻。目前那四个国家,卫国刚结束了内乱,蔡国又实力弱小,因此这二国都不足为虑,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和陈、鲁两国结盟。”
祭足的这一番分析让庄公十分钦佩,他立刻派使者带着厚礼,先去和距离较近的陈国结盟。
庄公原本以为陈国的陈桓公对于他的这一番美意会欣然接受,可事情的结果却与他所预料的截然相反,陈桓公竟然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郑国的使者来到陈国后,向陈侯献上礼品并提出了结盟的请求,可陈桓公却态度傲慢的对使者说:“你家郑伯是个反复小人,向来都是只占便宜不吃亏,如今无故来请盟,肯定是没安好心,我可不上他的当。”一番话说完,还不等使者辩驳,陈侯就让人把他赶了出去。
在场的大夫五父看到陈桓公就这样无礼的拒绝了郑国,便上前劝说道:“善结友邦自古是立国之本,如今郑国主动向我们示好,我们高兴还来不及,主公怎能这么轻易就回绝了?”
陈桓公说:“郑国有什么了不起,在我看来,不过是徒有其表,根本不足为虑。我所担心的只有卫国和宋国,现在宋、卫两国都没有和郑国结盟,那我就更不能为了讨好郑国而得罪宋卫了。”五父看到陈侯一意孤行,只能叹着气走了。
再说庄公自使者离开后,便整日在新郑等待着陈国传回的好消息,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使者给他带回来的,却是陈侯的一番羞辱。
庄公听完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决定要好好的教训陈侯一番。
足智多谋的祭足又站出来献策说:“陈国不过是个弱小国家,对付陈国根本用不着兴师动众,主公只需要派出些许部队在陈国的边境上不断骚扰,然后再找个能言善辩的人言语恐吓陈侯一番,软硬兼施之下,陈国必然不敢再与我们为敌。”
庄公依照祭足所说按兵不动,到了第二年,果然下令给郑国边境上的驻军,让他们趁着陈国防备松懈之时,突然出动在陈国的周边区域大肆掠夺,抢来不少辎重和粮草,然后满载而归。
消息传到了陈国,陈侯被吓出一身冷汗,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手下突然来通报,说郑国的大夫颍考叔求见,现已在舍管等候。
陈桓公于是询问五父该如何应对颍考叔,五父说:“之前就是因为主公的自负才引来了灾难,如今可主公千万不能再做错事,如果滋长了罪恶却不知悔改,那我们就只能自取其祸。”
这便是成语“枯恶不悛”的来历。
陈桓公听了五父的建议,便让人把颍考叔请来,对他以礼相待,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和郑国签订盟约、永不侵犯,于是陈、郑两国自此再无战事。
接着庄公又让颍考叔带着礼物到了鲁国,与鲁隐公也签订了盟约。
陈、鲁两国的问题相继解决之后,庄公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放心的攻打宋国了,可是在询问祭足之后,祭足却依然反对。
庄公觉得很纳闷,祭足告诉他说:“我们收服陈、鲁,只是解决了攻宋的后顾之忧,却还有个正面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个问题相对陈、鲁来说更为重要,只有把它处理好,才能真正确保这次的战争万无一失。”
那么祭足所说的正面问题是什么,郑庄公最后伐宋的结果又如何。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