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典故——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是源自于这个故事

“喝西北风”是一个与吃喝有关的俗语,每当人们想要形容自己没饭吃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语便是它,但是风又不能当饭吃,为什么人们要用风来形容呢,而且又为什么非得是西北风,而不是东南风呢?

趣味典故——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是源自于这个故事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早就具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那个人人追逐名利的世代,他却更愿意为了自由而放弃财富。他在其作品《逍遥游》中,就把自己这种向往自由、追求无我的思想境界表达了出来。

在庄子看来,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是一种泯灭高尚品质的行为,他认为,一旦成为圣人后,就只会有精神上的追求,而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样吃饭喝水,只用“吸风饮露”就能生存。他在《逍遥游》中就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由此可见,正是庄子所追求的这种不食人间烟火、只需要风和露的圣人境界,为我们带来了最早的“喝风”的说法。但是为什么是西北风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与我们国家特殊的地形有关,我国西北和中原地区,在气候上受西伯利亚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那里常刮西北风,而东南沿海一代又因为离海面比较近,由于陆地和海水对空气的蒸发速度不同,那里常见的是东南风。

趣味典故——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是源自于这个故事我国古代政权多集中于西北地区,因此这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程度也就更高,上流社会的人们多聚集在此,所以他们经历的普遍都是西北风,与庄子的“吸风饮露”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今天喝西北风的说法。

除此之外,清代的学者王有光根据诗经里面的记载,在他的《吴下谚联》中对“喝西北风”做了另外一番解释。他根据《诗经》中的《小雅·大东》里描写的一段话:“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王有光认为,既然东边的大小诸侯国,生产已经荒废,南边又吃不上米糠,北边也舀不上来酒浆,因此他推荐“惟西伯昌善养百姓五亩宅百亩田,母鸡母彘,数口无饥。流风犹在,于此一吸,可得三日饱。”

人们都靠着在西边西伯侯姬昌那里吸一口残留在空气里的气味,换来三日不饿,便有了“喝西风”的说法。

趣味典故——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是源自于这个故事但是王有光的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牵强,因为前面诗经中的那段描写,说的是西周初年的景象,而后面的西伯侯姬昌又是商朝末年人,二者并不是同一时期,所以放在一起缺乏说服力,只能是作为一种了解罢了。

关于“喝西北风”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姓赵的大财主,虽然是财主,但却十分抠门,他的儿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了,他希望给儿子找来一个好的教书先生,能让儿子学有所成,但是却有不舍得花钱,于是就问妻子,有没有吃干活不吃饭的先生。

妻子想了想说:“我听说在那座山的后面,有一个小村庄,那里有一位秀才,这个人平时不需要吃饭,只要张嘴喝上一口西北风就够了,我觉得请他来给咱儿子上课时最合适不过的了。”

财主一听,竟然还有这种人,高兴的都合不拢嘴了,立刻出门就要去找那位喝西北风的先生。

趣味典故——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是源自于这个故事走到路上的时候,碰到了齐国著名的谋士晏婴,赵财主对于晏婴的聪明才智非常了解,于是就把自己请教书先生的事告诉了晏婴,希望他能帮自己分析一下。

晏婴听完后,对财主的这种人品鄙夷到了极点,就用话嘲讽他说:“你这个主意很好啊,可是你忽略了一点,这个先生只喝西北风,如果哪一天不刮西北风却刮起了东南风,那你岂不是又要破费了?”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