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当提起这句话,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那么这句话是否为毛主席原创,它的出处最早又是来自哪里。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党的重点工作开始逐渐由城市转入农村,毛主席以其敏锐的战略目光,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挽救了处于危难之际的革命事业。
然而与此同时,党内部分同志却对中央的决策以及革命未来的前景抱以悲观态度,林彪等人甚至开始公开在一些场合发表言论,怀疑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思想,毛主席在1930年专门给林彪写了一封信,阐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构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封信后来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收录在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
虽然毛主席的胆识和魄力都很令人钦佩,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却并非毛主席的原创,关于这一战略思想的最早出处,可以追述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公元前1766年,商汤在洛阳附近击败了夏朝的主力部队,赶走了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并建立了历史上第二个奴隶主国家商朝。
商朝成立之初,由于有贤相伊尹辅佐,朝政开明,国家也相对稳定。
可是伊尹死后,商朝的统治者逐渐堕落腐化,官僚贵族奢靡成风,兄弟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国事也无人料理,生产荒废,再加上黄河多次泛滥,严重威胁到商朝的统治地位,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也开始蠢蠢欲动。
统治阶级为了应对危机,频繁采取迁都的措施,在第十九代君主盘庚即位之前,商朝已经经历了四次迁都。
盘庚是从他的哥哥阳甲那里继承了王位,相对于之前的几任君王,盘庚算是一位贤明干练又工于心计的人。
盘庚上任之后,他对商朝面临的问题和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他看来,殷地(今河南安阳)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还能避开喜心怀不轨的诸侯的威胁,因此将首度迁于殷地,是解决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措施。
然而,迁都的过程却并不顺利,首先是皇室贵族集团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在现有地盘上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固有的利益模式,一旦迁都,就意味着重新洗牌和再次的权利划分,将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百姓们对于生活了多年的故土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再加上迁都需要跋山涉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负担较重,因此他们对于迁都的也抱以反对的态度。
盘庚确认为,迁都是为了国家能够长远发展,因此无论有多少人反对,迁都的政策都一定要执行。
为了坚决推动迁都的政令,他告诫大臣们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以此来坚定朝廷上下迁都的决心。
后来在盘庚的坚持下,迁都工作终于完成,这也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后一次迁都,商朝也因此又被人称之为殷商。
由于迁都成功,为商朝换来了几十年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家的衰败。而后人们也根据盘庚训斥臣子的那句话,总结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