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这么两句话,业如果能转的话,便没有因果了,还讲什么因果呢?如果我假借佛的力量把它转了,因果就没有了。业如果能转的话,没有因果,因果论就不存在。但是,如果业不能转的话,没有一个人能成佛,永远是众生,业还是不能转。这个问题非常的微妙,大家想一想,如果业能转了,业如果消了,所谓定业不可转,能转的是靠三昧加持力;你要是能达到三昧,就没有这业了。
我们知道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能够更明白一点,而我们所学的佛法指的就是明白的法。佛是觉悟的人他所说的法就是觉悟的法,觉悟就是明白。“业性本空唯心造”。业是由你的心造的。我们现在参悟了、学佛了,连我们自己的心都不存在,还有什么罪业可依呢?所以说:“心若亡时罪亦无”,心都灭了,罪也就没有了;“心亡罪灭两俱空”,心也空,业也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到了开了悟了,或你成了道了,有了般若智慧了,业还有吗?连你的妄心都没有了。
那么“佛力是不是能抵得住业力?”这业力啊还得你自己抵,自己消。自作业要自己做。所以过去有个故事,老虎的脖子上栓了个铃铛,谁敢去解啊?那谁栓上的谁去解。很简单,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你造的业是你自己去消。
大般涅盘经(卷29)
善男子!
业有二种:定以不定。
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
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
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善男子!
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
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
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大般涅盘经(卷31)
善男子!
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
以是义故,有修习道。
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
“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三昧是什么呢?就是他修的功夫,到了空境了,成了般若境了。诸法皆空,因为能空的时候就能现一切相、能现一切相而一切相不执着就是空。这是很微妙的,也不是大家现在能学的、能入的,得一年一年的、慢慢的功夫,这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个般若,他能照见五蕴皆空,色、空、想、行、识都没有了。这两句话是很深的意思,因为经常有人这样问:“师父啊!我的业能转不能转?”那看你自己转不转,就是这个涵义,你修行的功力到不到。
若说业不能转,那为什么我都能够把它变化呢?因为业跟心是一个,不是两个。烦恼跟菩提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说烦恼即菩提,生死跟涅盘是一样的。生死本来有生灭,涅盘是不生灭,生灭是对着不生灭说的,不生灭是因着生灭而起的,生灭、不生灭原来都没有。
象《维摩诘经》里,文殊师利问维摩居士说:“如何是戒、定、慧啊?”他说:“贪、嗔、痴啊。”贪嗔痴和戒定慧是滴滴相融的。说‘问戒定慧,怎么答个贪嗔痴啊?’戒、定、慧这些是法,是没有自性的,贪、嗔、痴的性即是戒、定、慧的性,戒、定慧的性即是贪、嗔、痴的性。所以你问什么是戒定慧,贪嗔痴就是戒定慧,没有贪嗔痴修戒定慧干什么?没有戒定慧,贪嗔痴又怎么断呢?假名安立一切法。初学的时候,你不能涉猎这么远,你得一步一步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然后一步一步的修行,从‘有‘消灭’,渐渐达到‘空’理。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洗其心,罪来俯身,如水归海,见能生者,若人有过,自解之非,改而行善,罪自消灭。’定业,就是报时定、果报定。“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现在受报,或者今生定受报,或者后世受报,这些就是定时。而果报定就容易理解了,要受什么报应,轻重如何,这些是已定的。
为什么会有定业?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常造恶业没有后悔,或者用心去做恶,或者高兴地造恶,或者立誓发愿要造恶,或者造恶以后还心生欢喜---例如钓鱼以后还津津乐道与人分享成果。这些原因会制造定果报之业。
“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
只要能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具足因果正信,定业就可以转!重的可以变轻,轻的消灭不受。应后世受的可以转到现在受,受完就没有了。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只要能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相当重的恶业也可以消灭。关键都是在自心。持佛菩萨名,诵大乘经典,持咒等等都可以灭定业。但是一定要做到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就是说要信因果,行十善,勤修法。
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
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
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
因是作已,亦具足故,
作小得大,作大得小。
一切唯心造。造作诸业,果报也是可小可大,关键在你自己的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