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说春秋3:“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关于它的故事与春秋时期郑庄公和他的弟弟京城太叔有关。

上回说到,郑庄公在母亲姜氏的压力之下,不情愿的将郑国的京城赐给了弟弟京城太叔,而太叔也高高兴兴的带着随从准备去上任,可临走时却被母亲叫到了房中。

姜氏看到太叔来了之后,立刻把周围的下人支开,然后告诉太叔说:“你大哥丝毫不顾及兄弟情义,他自己当了国君,却连个小小的京城都不舍得给你,有他在上面,你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如今你要去的京城可是我们郑国比较富裕的城邑,你上任之后,就要在那里好好经营,尽快让自己强大起来,将来一旦时机成熟,我们母子二人里应外合,就可以把郑国的天下从你哥哥手里抢来,这样我就算是死也能闭上眼了。”

典故说春秋3:“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要说太叔当初得知庄公要把京城赐给自己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感激的,可如今听到母亲也这么一怂恿,心里立马就泛起了波澜,毕竟当诸侯要比当个小小的大夫更有诱惑力。因此太叔在得到母亲的指示后,一到京城就暗中让人招兵买马、训练士卒。

而正当太叔忙着扩充京城武装力量之时,恰好郑国守护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两位驻军将领按照礼制前来向太叔拜贺,太叔于是就心生一计。

他告诉两位将领说:“你们驻扎的地方是在我京城的管辖范围之内,我当初辞别母亲的时候,她老人家有过交代,要你们以后不必在大老远的把贡品送到都城荥阳去,直接交给我保管就好,如果日后主公和夫人有需要,再由我送去给他们就好。”

这两位将领也不是傻瓜,他们明白太叔其实是想侵吞这些贡品,不过他们也清楚,姜氏对于太叔一直是宠爱有加,将来难保太叔不会即位,因此为了避免给自己招来麻烦,他们二人也就装起了糊涂,将贡品全部送给了太叔。

在收入增加之后,太叔就进一步加紧了对军队的训练,时常打着外出田猎的旗号率领部队长途奔袭。同时太叔为了扩充实力,又把原本隶属于西部和北部边境管辖的几处城邑圈以私人猎场的名义划归到自己名下,将自己的版图一直延伸到了廪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延津市。

典故说春秋3:“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边境上的驻军立即将这一情况写成书面材料,让人连夜送到了庄公手里,并告诉庄公太叔很有可能正在策划谋反,而庄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只是很淡定的对来人说了一句:“知道了”。

庄公虽然很淡定,可他手下却有个人十分着急,这个人按照辈分,应该算是庄公的叔叔,被称为公子吕,字子封,他对庄公说:“主公难道是想把君位让给太叔不成,如果真是这样,臣现在就请求到京城去侍奉太叔,将来也好保住富贵之地。”

庄公问公子吕说:“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公子吕回答说:“如今太叔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而主公却不管不问,朝中上下早就有人议论,说是主公已经决定要禅位给太叔,臣只怕这样下去会导致人心动荡,到时候会直接危及到国内的稳定。”

庄公说:“你的话虽有理,可太叔毕竟是我的弟弟,况且他如今又没有真的谋反,我怎么可以为了区区几座城邑就毁了兄弟亲情。”

公子吕说:“主公虽然念及亲情,可太叔却未必,如今太叔的势力正逐渐增强,到时候依附他的人肯定越来越多。”

庄公听了后自信的说道:“这个你尽管放心,安邦治国自古以来都要靠正义,没有正义也就不会有号召力,而凡是那些不义之事做的太多的人,早晚会都死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只需要静观其变就好。”

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来历。

典故说春秋3:“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公子吕看到庄公如此自信,也就不再多说,可是晚上回到家后却总觉得不放心,于是就到了祭足府上对他说:“主公念及亲情,对太叔一再纵容,我担心在这样下去会发生祸乱,大夫对此有什么看法。”

祭足在听完公子吕的陈述后,捋了捋自己的小胡子,然后微笑着对公子吕说:“主公之所以纵容太叔,也并非完因为亲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让主公尽早解决这件事。”

接着祭足就在公子吕耳旁说了一番话,说得公子吕顿时眉开眼笑。

那么庄公不肯用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祭足又给公子吕出了个什么主意,太叔和姜氏最终的结局如何?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