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智慧,悟禅心语:佛陀讲的戒定慧,才是真正修行的核心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之后,就开始了他传法的历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传的法,其实就是三个字:戒、定、慧。很多人觉得佛经很玄奥,甚至很难懂。一方面佛陀讲的法,是根据古代印度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讲的;还有一方面是当佛经翻译过来的时候,用的是古代汉语,也就是用文言文的方式翻译的。这两个问题,直接造成了现代人难以理解佛经。

其实,只要弄懂了佛陀讲的戒定慧这个核心思想,再来学习理解佛经就比较容易了。我们来看看戒定慧到底是怎么修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声闻智慧,悟禅心语:佛陀讲的戒定慧,才是真正修行的核心

一、戒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世间行事,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与观念。这些观念,都会在他行事的时候体现出来。佛陀讲每个人行事的出发点都是为私的,所以他在行事的时候难免有时候就会伤害到别人。当这个人一旦伤害了别人,就会给自己造下业。

佛经中讲“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根据佛陀讲过的因缘学说,人所有的这些业,都会在将来由自己去偿还。中国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的戒,就是要戒去自己不好的行为,避免自己出现业报的现象。也就是说,具体地戒的修行方式就是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从而达到修行人的标准。一般出家人比较重视的五戒、或者八戒,只要按照相应地戒条去行事,就能达到修行的标准。

声闻智慧,悟禅心语:佛陀讲的戒定慧,才是真正修行的核心

二、定

一个人除了外在的行为外,还有一个思想作为主导。在佛教中,将人的思想方面的修行,看得远远超过了对于外在戒条的修行。因为人所有的行为,真正的主导因素都来源与人的心,也就是人的思想。所以为了让不同的人如何去修自己的这颗心,佛陀在他四十九年的讲法中,围绕着这方面讲了许许多多的修法。

一个人在世间为人处世,时时都面临着外物的干扰。如何面对这些干扰,就显得尤为重要。《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无所著,变得空起来,哪怕平时遇到事情也不要动念。只要一个人做到了平时不动念,就达到修定的目的了。但是要做到这一步是比较难的。

因为每个人平时都会思考问题,甚至遇到一些难以解开的问题时,思想的反应就变得更加的强烈。佛陀看到了人的这种现象,就归根结底的说出,人的烦恼都是因为人的这些妄念引起的。要想去掉这些烦恼,达到究竟解脱的目的,就必须得修这颗心。那么,戒修其身,定修其心,只有让内外都修好了,才达到了真正修行的目的。

这里的定,除了在事情面前要能做到心念不起外,还要通过修禅定的方式来进行增强人的定力。因为在禅定中,人摒除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就只剩下人的思想在那里活动。修行的人,就是要做到在禅定中,让自己的心念平息下来,最后定下来。

声闻智慧,悟禅心语:佛陀讲的戒定慧,才是真正修行的核心

三、慧

所谓的慧,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上面说的戒和定,其实是一种固定起来的规范。具体的如何去做到戒和定,还需要人有一定的智慧才行。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了佛法的含义,他才能知道如何去做到戒和定。而知道了佛法的含义,就是有了智慧的一种表现。

就像一个人没学过佛法,他就不知道如何通过佛法来修行。所以,佛陀讲到的修行人的四依止,全部都是让人如何去学习佛法的。这四依止分别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所以,让人产生智慧的前提,就是要学习佛经,从而知道佛法。在有了佛法智慧的前提下,就能真正地做到修行。我们看禅宗六祖惠能,也是在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才生出智慧来的。

由戒能生出智慧来,人在定中也能生出智慧来,人有了智慧,也会更加清晰的根据自己所得到的智慧去持戒,去修定。所以,戒定慧这三者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作用,互相扶持的一个关系。

声闻智慧,悟禅心语:佛陀讲的戒定慧,才是真正修行的核心

所有的人都谈到了佛教中讲空,佛陀讲了几十年的法也是讲空,或者是要怎样做到空。其实,那些都只是从理论上来说的。只有真正的按照佛陀讲的戒定慧的方式去修行,才能达到修行的标准。